当前位置:首页 > 博凡小说网 > 其他题材 > 被读心后成了千古明君 > 分卷阅读23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234(1 / 1)

道,也有连接别的州府的铁路。 朝堂之上的贺疏舟。 “爱卿们可知今年全大巍都丰收了,各个州府的粮仓里都堆满了粮食,如今大巍有了两年的余粮。” 大臣们:“臣等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在这喜事之后,朕想要再颁布一些新政。” 众大臣看向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摊手,陛下还没说呢,我劝什么谏啊? “朕打算将少工监,农学监,医学监和交通监改为工商部,农部,卫生部和交通部,跟六部并列,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刚准备劝谏的御史大夫无话可说,陛下想改这个监为部的念头已经好几年了,而这四个监这几年确实越来越重要,比起六部也不差。 农学监弄出来的化肥和杂交水稻将水稻产量翻了三番,少工监主导新建的厂所交的商税占了国库一年所交的税的四成,恐怕过几年就要超过粮税了,医学监搞出来的抗生素和疫苗,还有不少新医术,也是治好了以往治不好的大部分疾病,而交通部所建的铁路和官道,也是让大巍百姓和货物的流动更方便了。 这四监就算不成为四部,其实际的地位也已经不亚于他们六部了,可以说陛下只是顺水推舟而已。 大臣们异口同声道:“陛下英明。” “少工监庄才英升任二品工商部尚书,贡英博和江云山任三品工商部侍郎,农学监谭乐生升任为二品农部尚书,袁哲任三品农部侍郎,医学监李心慈升任二品卫生部尚书,曲庆任三品卫生部侍郎,交通监容邦升任为二品交通部尚书。” 这些贺疏舟一手提拔起来的新臣连忙跪下:“谢陛下隆恩。” “尚州知州刚刚请奏告老,传旨下去,尚州转运使司杜月竹升任尚州知州。” …… 随着一连串的旨意下去,贺疏舟看重的所有年轻人才都得到了升官,而大巍的官制也在一日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贺疏舟也很怜惜这群很可爱也很忠诚的老臣,虽然还欠着系统十几万的积分,还是咬牙花了一万积分,买了五十颗无病丸,赐给了他六十岁以上的老臣,吃了这个药丸,他的老臣们也是能够健康活到至少九十九,能够坚持到贺疏舟退休了。 但令贺疏舟没有想到的是,他本以为这些老臣们会慢慢告老退休,但他们竟然坚持干到了九十多岁,成了后世历史上出了名的一代卷臣。 被这一连串变化击倒的满朝文武本以为这就是今日的全部了。 谁知他们的陛下宣布改官制和给一群年轻官员升官之后。 半躺在龙椅之上,看着殿外的远方,又在心底说了一句。 【天凉了,该让地主破产了。】 满朝文武:啊? 第111章 大臣们也知道陛下想要的事没有办不成的, 陛下十年前就想将医学监和农学监改为卫生部和农部,直到如今,医学监和农学监的成就和地位已经不亚于六部,时机完全成熟, 才改成了。 而土地兼并是一个王朝中后期无法避免的事, 前朝也有不少君王想要改成,但成功了给王朝续命者少, 失败了反而加速王朝衰败的更多。 前朝大多数帝王土地改革都是比较温和的。 虽然他们这位是千古之君, 但一上来就玩得这么大, 他们也是有点不安呢? 所幸这些大臣们,早就将身后荫庇的族亲们整顿得差不多了, 跟着这位公正严明的陛下,他们作为臣子,自然也不能拖后腿。 之后, 户部、农部和兵部的官员不断地被召见入宫。 两个月以后,整个大巍所有的州府,都开始进行大巍的第一次人口普查。 虽然有了户籍, 但还是有不少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上户口, 成了黑户。 此次人口普查,不仅是为了了解大巍的人口,也是为了给这些黑户登记上户口。 扬州安文县林鹤村的百姓王三牛看着下乡而来的小吏。 “王三牛。多少岁了?哪年几月几日生人?” “回官爷,小人是立德十三年八月二十三生的, 今年三十六了。” 差役看了一眼户籍报表, 确实这年生没错。 “文化程度?” 王三牛疑惑道:“官爷, 小人不知?” “就是问你读没读过书?读了几年?” 王三牛摆手道:“小人一个字都不认识, 官爷,问这个有什么用啊?” 差役挑眉:“对你是没用的, 但对年轻一代还是有用的,将你的所有孩子都叫出来。” 两刻钟之后,喝了一口茶水的差役用指责的眼光看着王三牛。 “孩子怎么不送去读书,扬州如今富饶又年年丰收,送孩子去读书花不了多少银子。” 王三牛再次摆手:“官爷,我家就没有这个读书的苗子,还不如都将他们留在家里种地呢?还能多收成粮食。” 差役看着这几个文化程度填的都是文盲的孩子,嘴角抽了抽,“送不送自家孩子去读书,怕是几年之后,就不是你王三牛能说了算的了。” “官爷您说笑了,难道官府还能绑着我的孩子去读书吗?” 差役也不愿多说:“行了,家里有几亩地?” 王三牛老实道:“二十亩。” 差役道:“我看十五年前你家里分家之后,分给你家三十亩地,如今怎么只有二十亩了?” 王三牛看着差役,不敢说话,“官爷,您就别问了。” 差役道:“你放心说,我登记的这些信息啊,可是要直接送到京里,不会转交他人手,或许陛下也能看到。” 王三牛睁大眼睛:“陛下也能看到。” “官爷,十五年前,不是那年闹水灾饥荒嘛,家里的田被淹了一大半了,家里的余粮也不够了,小人就只能去地主王扇家借粮食,借一千斤粮食,一年后还一千五百斤,不过,第二年也没还上,利滚利越滚越多,三年后就不得将家里的十亩地卖给了王大地主了。” 差役道:“一千斤粮食,撑死了二两银子,这十亩地可是要卖五十两银子,五成的利息,还利滚利,这不高利贷吗?” “行了,我知道了,一定让你家的事让陛下知道。” 又看向王三牛颤抖的腿。 “别抖了,除了你我,还有京城,没人能知道我俩今日的话。” 王三牛看着这位明显不是本地口音的差役离开的背影,虽然知道可能会遭到地主的报复,但陛下能知道,或许陛下能给他们做主呢? 但这些外地差役问了不该问的事,还是很快传到了地主们的耳中。 “这群走狗,这是什么意思,想搞我们吗?”王扇气地将碗也给砸了。 他也知他这五百亩地到底是怎么来的,若是官府真的想要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