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博凡小说网 > 其他题材 > 被读心后成了千古明君 > 分卷阅读23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236(1 / 1)

了一口恶气。 贺舒舟手握兵权,又有枪械,土地改革的手段也没有想象中的激烈,不过一年,这场改革就以成功结束了。 百姓们有了更多的土地,又有了良种和化肥等物,自然更愿意种田了,这收的粮食都吃不完,边境的州府甚至卖了不少粮食给邻国,赚了不少外汇,就如此,大巍的粮食还是吃不完,粮食的价格也降了下去。 但种地的百姓们虽然因为粮食降价,每亩地的收入变少了,但地多了,收入没有少。 而且尚州棉花的丰收,棉布的价格也降低了,因为养牲畜的人多了,肉的价格也降低了,晒盐法,盐的价格也降低了,因为船队带回来的油菜籽和花生,油的价格也降低了,各个州府铁路的普及,一半的地方也能用上煤炭了,这柴火的价格也降低了。 这柴米油盐的价格都降低了,如今大巍百姓自然有了更多的余钱,日子变得更富裕了,更多的人愿意送孩子去读书了。 而大多数州府的第一所大学也开始了建设,预计五年之后,大巍将拥有十所以上的大学,而交邕农学院也正式改为了交邕农业大学,跟京城大学平级。 贺舒舟打算五年之后,取消童生试和县试,只保留乡试和贡试和殿试,乡试选拔地方人才,而入京考试选拔中央人才,乡试和京试都要有大学学历才能参加,而科举考试不再是读书人的唯一一条出路,而逐步变成单纯的公务员考试。 但在这之前,贺舒舟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办。 “朕打算在大巍实行六年义务教育。” 大臣们满脸疑惑:“陛下,义务教育是什么?” “义务教育就是,受教育是每个百姓的义务,十岁以下的孩童,他们的父母有义务送他们去读书,不然就是犯法的,而孩子也有义务在学校接受六年的教育。” “从今日起,六岁到十岁的孩子,都有义务到学校读六年书,而十岁到十六岁的孩子,只要愿意读书,官府也会给他们提供三年的义务教育。这称为小学教育,只是教会这些孩子识字和基本的算数。之后的六年中学教育,就不是官府免费提供的了。” 大臣们总算知道为何将京城大学叫做大学了,原来还有小学和中学。 陛下的这盘棋,怕是从十多年前就开始下了,今日才图穷匕见。 大臣们:“陛下,让百姓们花钱送孩子去读书,大多数百姓们怕是会闹起来。” “谁说要让百姓们花钱了。” 户部尚书听到此话,立刻滑跪。 “陛下,户部的银子是有限的,您这不是要老臣的命吗?” 贺舒舟慢悠悠地说:“纪尚书,去年底户部收了多少税,比十五年前高了多少倍?” 户部尚书梗着脑袋不说话。 贺舒舟又看向满脸不赞同的大臣们。 “庄尚书,去年一年,所有官营工厂盈利多少?够不够给每个县建几个学校?” 工商部尚书庄才英埋下头去。 “鱼学义鱼监正,去年对外贸易监收入多少银子?够不够给全国几千所小学请先生?” 对外贸易监监正鱼学义也不敢说话。 贺舒舟又微微躺在龙椅之上。 “不应该啊,朕已经仔细算过了,分明是够的,五十年后,朕要让大巍成为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人人识字的国家。” 户部尚书默默在心中骂着,您算过的,户部,工商部和对外贸易部的银子您都算得明明白白,要不这户部尚书让陛下您来当。 礼部尚书:“可是,就算上大巍人人都识字,又有什么用呢,这世界上大部分的事不都不需要识字,只需要卖力气卖技术就行了。” 贺疏舟冷哼一声:“什么叫没什么用,就算是这群读过书的孩子大多数都不能以学到的知识为生,但他们至少能看懂报纸和话本子,这就够了,况且,不少技术也需要学习数学。” “你们反对,难道是因为只有世家和富家才有资格读书,别的出身的孩子就不应该学习应当的知识了吗?” 大臣们讪讪:“陛下,我们没有这么想。” 贺疏舟面色稍缓:“诸位爱卿,你们难道不想,以后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把大巍当作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们或许会派人来到大巍学习大巍的语言,大巍的文字,大巍的文化,大巍的制度。以后大巍的语言文化会咋这个世界上流行起来。” “随着轮船司所造的船越来越多,我们可以通过海路,与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做生意,赚取这个世界上任何国家的财富,这样我们大巍不仅是内里强大,外面也十分强大。这样,难道不需要人人都识字吗?” 被贺疏舟画的大饼砸得晕晕乎乎的大臣们,很快同意了贺疏舟的义务教育新政。 出宫路上都还在嘀咕:“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跟所以国家做生意,让他们来学我们的语言和文字。嘿嘿嘿嘿嘿……” 而守宫门的侍卫们挠头看着这群大臣:“这就是陛下的一百零八颗星宿吧,不然怎么神神叨叨的,不少大人都八十了吧,走路还这么有劲。” 另一个侍卫道:“那肯定啊,陛下理政的这十七年来,连一个告老的朝臣都没有,这不是神仙是什么?” 很快,大巍的每个县都开始新建几个小学。 虽然国库里的银子不算少,但这些小学也不可能跟贺疏舟前世那种有着几层几栋教学楼,还有住宿楼和胶底大操场的学校相比。 大多数只是砌了十来间平房,加上水泥操场,就成了一个小学,而学生也只是附近的百姓家的,大多数也用不着宿舍楼。也有富商愿意资助一些小学建设,这般的小学环境就要好一点。 虽然修建小学还不算麻烦,但这找老师就麻烦了。 以往几个村才有一个私塾先生,而先生所教也不过三四十人,这一下子就要让所有的适龄孩子都读书,这先生就不够用了。 各县的礼房小吏头都要挠烂了,都没有想到从哪里弄来这么多的老师。 不过礼部倒是想了办法,现在大巍不是还有两万多通过了算学考试的秀才吗?他们其中也有不少屡试不中,其实考科举希望不大的。 若是提高这些小学老师的地位,那些屡试不中的秀才未必不愿意来做老师。 于是户部发布了一番告示,招募有秀才功名者做老师,跟私塾先生不同,这老师是算是吃官家饭。 一听到是吃官家饭,秀才们纷纷踊跃报名,很快,大多数州府的小学老师都招够了。 而有的私塾若是运行良好,而且教育出的学生质量也不错,也可转变为私立小学,在衙门登记即可。 百姓早就知道陛下打算让所有人家里六岁到十岁的孩子都入书院读六年书,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