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博凡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 分卷阅读17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176(1 / 1)

适当表态:“此事我已禀明父皇,于少监去做就是,若有额外支取使费,民部拨给不能,便直接往东宫去对账目,领度支。” 于少监连忙行礼:“岂敢岂敢,原是应有之职。” 然后一路送出,见太子殿下身影不见,立刻转头窜回将作监招呼人:“快,手上没有急事的,都过来!” * 贞观十八年的中秋前。 并州所有煤矿里的矿灯,都已经换成了‘铁网矿灯’,并且安装上了竹筒排毒气。 李治一直密切关注着并州各矿的消息,又过了一月余,果然再无炸矿之事,便极为欣喜地提了矿灯去寻父皇。 将此事讲过后,又道:“父皇,可传令天下各州的官府,去看查矿井,强令都换上这种矿灯。” 铁器不便宜,这种细铁丝网制作又有些麻烦,哪怕将作监把这种模具发向大唐三百六十州各地,许多人也不一定愿意照做,毕竟将矿井中所有矿灯都添上一层铁网,对矿主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李治唯恐有些商人重财,而不重视矿工的性命。于是来回禀父皇,非得有官府管着,才能做到大多数矿井中都换过这种灯。 倒是竹筒排毒气,这种没什么成本的事儿,各个矿井都很主动学起来了——比如此时并州附近的几州煤矿地,已经开始建立竹道了。 皇帝认真听完,点头赞许道:“好,雉奴果然仁厚爱民。这是好事,即刻去办就是。” 李治又将此灯的来历说给父皇。 二凤皇帝听了,提着这‘铁网矿灯’笑道:“怪道是袁李两人同时看上的弟子,确实兼备两家之长。李淳风当年改制浑天仪时,也颇年轻,可见世上果然有人是天生之才。” 又对李治道:“既是人才,将来你也要多用。莫因为她是女子就耽误了。” 李治点头:“儿子都听父皇的!” 皇帝看了这矿灯片刻,忽然道:“你是说,原本矿井中总是炸矿坍塌,有了这灯便不炸了——既然她能做出一种灯,可以控制这种‘毒气’不炸,那会不会也能控制这种‘毒气’炸开呢?” 李治现在基本天天跟皇帝呆在一起,闻言立刻心有灵犀:“父皇的意思是,若能控制好,可用来攻城?” 贞观十八年的冬日,皇帝欲兴高句丽之战已经是昭然若揭,已然军备了半年。 高句丽多坚固城池,皇帝当然也考虑过如何破城。 见了这矿灯,想起矿井炸矿事,很快就想到炸开城门。 不等皇帝发话,李治已经道:“云湖公公,这就打发宦官去太史局,请太史令和姜太史丞过来。” * 姜沃知道是为矿灯事面圣,便直接带来了一份整理过的文书。 上面是她从各种古籍上找来的,从魏晋到近来炼丹方士的炸炉旧事以及丹方。 “陛下,臣愿意一试。” 倒是皇帝看过后略有沉吟:“此事,很是危险。” 试验‘伏火方’显然是生命攸关的事儿,前些日子并州矿井之事牵扯东宫,皇帝也很关注,自然知晓矿井之爆的危险程度极高。 他将姜沃宣来,本来只是想问问她有无想法,具体的交给兵部的‘专营作坊’来试验。 没想到,听她的意思,倒是想亲自来做似的。 姜沃觉得,这件事应该自己来:一来,只有她手里有最安全的火药制备方子,不必兵部一一去试,免得再造成多余伤亡;二来,她是有卜算之术与系统双重保障的,对危险的预警,比一般人强很多。 皇帝沉吟中,李淳风忽然开口道:“陛下,臣可以带着弟子一试。毕竟臣也是炼丹师。” 此话一出,屋内一静。 在李淳风丹室(厨房)吃过菜的诸人,不由都投过去一个幽幽且有点复杂的目光。 您真的是炼丹师吗? 唯有李淳风面不改色,很自然道:“在宫里的丹室,如何能用危险的伏火方?但这回事关紧要,若伏火方可用,能助陛下攻城,无论如何该试一试,臣等万死不辞。还请皇上允准。” 姜沃也请命兼表态:为大唐,为陛下,甘冒风险。 皇帝最终颔首:“好。” 又觉两人冒此生命危险,实不是一两句勉励和夸赞就够的,皇帝向来是赏功臣很大方的人。 “伏火方若成,必有功赏。” “但两位爱卿要以保自己为要,哪怕伏火方不成,朕也需要你们二人好好回到太史局去。” 两人应是。 皇帝又问起所需之物。 李淳风道:“伏火方所需的之物倒没有很贵重的,只是需要远离宫宇的一处所在。还请陛下就在天台山荒僻处,建一处小小的作坊,拨给几个匠人即可。” 皇帝允准。 * “是不是太危险了?”兵部不只拨了十个专门负责锻造兵器的匠人过来,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勣还特意亲自过来了一趟。 他站在几座小小的房舍前,递给姜沃一本新的手记:“先生听闻了此事,也很是担心。但知太史丞是为了国事,也无法多说。只好将从前的炼丹手记都寻了出来,让我转交。” 姜沃接过:“劳烦英国公了。” 李勣见进进出出的匠人们,不停地搬着一箱箱‘桐油’、‘焰硝’,‘浓油’‘硫磺’等易燃物,就莫名担忧,嘱咐道:“一定要当心。到时候离得远些,哪怕炸不到人,之后若是起了火,离得近了来不及走脱也险的很。” 姜沃就指给他看,这几处屋舍周围,已经砍出了一片隔离带,没有任何草木,土里也都埋了隔断火焰的药材。 就是生怕一不当心火烧山林。 李勣见他们准备周全,又想起并州用上新矿灯后,果然再没有炸矿之事,不由多了几分信心和振奋:“陛下已命我为征高句丽的东道行军大总管,下月就先往幽州去整顿军伍——只怕没法最早听到太史丞的好消息了。只盼于战场上便能见到。我静候佳音。” * 李勣去看过一回现场,皇帝还特意把他叫去问了一遍如何。李勣向来是觉得伏火法危险,又与太史局欠过一点人情,于是便回道:“哪怕是臣多年征战沙场,见了那一箱箱硫磺、焰硝都心惊肉跳。难为李太史令和姜太史丞两个,为了陛下冒此性命之险,实在是忠贞之士。” 皇帝颔首感叹:“正是如此,若是一时之险或许可以说是气血之勇。但他们这是日夜与极险相处。” 又问李勣,是否已经将那十位匠人的厚赏送与家人——为大唐为他做这样危险的事,甭管是心爱的臣子,还是普通的匠人,皇帝都记得。 李勣回明,又道还安排了十个士兵,十二时辰轮班,一直在‘伏火作坊’数十米外驻扎,随时关注着作坊里的情况。 皇帝颔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