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博凡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 分卷阅读34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349(1 / 1)

赞叹道:“陛下仁德宽和。李义府之罪,原该遇大赦天下也不能还京的。既然皇帝有此恩典——” “姜侍郎。” 闻丹陛之上,皇后点名,姜沃出列。 皇后声音温和:“姜侍郎于吏部考功属,那便在李义府的流放令上记一笔,若是他真的养出了汗血宝马,便按陛下恩典,遇赦可还。” 姜沃抬笏板于面前:“臣领旨。” 朝臣们:…… 何必绕弯子,帝后您两位直接说,李义府此生流放不还,不就完了? 心声虽如此,面上还得附和皇后道:“陛下仁德宽宥之心,古今罕见!” * 经此一事,敏锐的朝臣便体会到了皇后的政治手腕。 《姓氏录》顺利修成,世家阀阅声望为之一折。 而此番秉公处置李义府,又平了朝堂怨愤。世家朝臣除掉这个‘罪魁祸首’,倒也不好继续闹下去了。 皇后这一番操作,相当于捡了把本就脏污的刀,捅了世家一刀,然后把刀一扔,自己身上都没溅上什么血! 不少臣子不由想起,皇帝当日下旨时还提到过一句‘后性明敏,涉猎文史。’ 当时诸般朝臣是没有把这句话往心里去的——这就像各种册封诏书,说的自然是好话。皇帝当然要先夸一夸皇后的水准,才能委任政事。 但朝臣们起初如何肯信? 在他们眼里,皇后是一直深居宫闱之中的女子,所谓明敏,大约也是后宫事上的‘明’罢了。涉猎文史,大概就是指皇后颇喜诗文笔墨。 然而皇后理政数月后,朝臣们不得不承认,皇帝这两句评价,并非虚词。 若说皇后大事上的明断,朝臣们还觉得是皇帝养病之余,将圣意传给皇后,她只是代为执行。 那么许多突发的庶务朝事上,皇后的明敏果决,也让朝臣们渐渐看清了,皇后,确是能代政的。 而在皇后干脆利落处置了一位中书省侍郎后,朝臣们越发意识到,这朝堂上,从此只怕是二圣并立了。 亦有朝臣想起《王莽传》中那句‘显奏免之,权与人主侔矣’—— 侔,相等之意。 如此决断三省六部重臣任免事,皇后之权,已经几乎等同于皇帝了。 ** 显庆五年七月。 新任熊津都督刘仁轨上奏,禀明一事。 百济义慈王一脉子孙,已然尽数点清。只待苏定方大将军还朝时带回京中。 大唐灭国战打多了,都已经有了经验——灭一国后,官员可以依旧用当地人,但根深蒂固的王族最好挪走。 免得等大唐军队一撤,余留的王室血脉,便以血脉重新自立为王,招揽旧臣形成叛军反唐。 过去也有过类似的经验教训。 百济又山高皇帝远,只怕更易生叛乱。 因此这回,苏定方是准备把所有百济王族都带回长安,从此吃大唐公粮的。 然而对着名单一点,发现义慈王还有一子,名为扶余丰,幼年就被送到倭国为质子。 苏定方和刘仁轨的看法都是,这个王子一定更得带走! 毕竟倭国之前就跟百济勾连,一起打新罗。 这回因大唐大军压境,速战速决,倭国都没来得及过来帮百济,战斗就结束了。 可若是倭国还留着这个百济王子,说不定就会以此生事。 于是刘仁轨以熊津都督的身份,派出了一队使者前往倭国,要求倭国交出扶余丰。 然而,倭国拒绝了。 不但拒绝交还百济王子,更以怀疑大唐使者旨在刺探军情为由,拒绝了刘仁轨派出的一队使者登岸! 直接把使者船拦在‘对马’港口。 甚至在对马、壹岐等几个港口,开始屯兵。 而刘仁轨一次要人不成,便再也不派人去倭国交涉了—— 他的性情就是如此。 你不肯开门交人是吧,好,那我自己过来开门带走人。 故而一封奏疏递于长安。 就倭国力保百济王子,备兵于对马、壹岐等港口,兼之拒大唐使节登岸三事,上奏皇帝,倭国必有助百济复国,不利于我朝之心,应早做防范。 * 姜沃闻此战报,忽然就想起了朝上媚娘讲的大宛国故事。 这简直是送上门来的‘汗血宝马’事端啊。 而刘仁轨上书的最后一句,便是请战:“臣欲扫平东夷,颁大唐正朔于海表!”[3]! 第136章 ‘统’与‘治’ 显庆五年七月。 朝上就熊津都督刘仁轨所上‘请征倭国事’,展开了激烈讨论。 讨论的议题倒不是打不打——拒不交出大唐的人(没错,百济王子已经拥有大唐户口了),以及阻拦大唐使者登岸两件事叠加——打肯定是要打的,否则正如刘都督所奏,倭国强保百济王子,必会给辽东局势留下后患。 争论点也不在能不能打赢,朝臣们没有一个觉得这是个问题。 分歧之处,主要在于此番作战规模——是要打到倭国俯首称臣,从此成为大唐属国?还是就打一场警告战,逼令倭国交出百济王子? 朝臣们各执一词,都有理有据。 事关军国大事,皇帝也很慎重,令三省宰辅详议后,再各自报上最终的意见与详奏。 * 尚书省下辖六部。 于是在刚刚返回京城的,尚书省左仆射李勣大将军主持下,六部内五品以上官员,全体集合开了一场大会,来统一尚书省的观点。 虽说六部齐聚,但与此战事有关的,主要还是兵部、吏部、户部三部。 工部管造器事,也算有一半牵连。 而刑部和礼部的官员们,都自觉都坐到远一点的地方去了——专业不对口,纯纯来旁听。 姜沃是习惯了什么会议,都要做会议记录的。 自李勣大将军开口,她就提笔,准备开记。 李勣叩了叩桌子,神色一如既往肃然:“首先,先说说诸位疑惑的问题——” “何为倭国?” 姜沃:…… 然她抬头环顾屋内,就发现许多朝臣都在认同地点头。 之后带着一脸求知,等着刚从辽东回来的李勣大将军,讲解下倭国到底是什么国家。 她重新调整了心态:是啊,此时的大唐朝臣,又怎么会关注、了解倭国呢? 就像此时向大唐朝贡的数十个西域国家一样,若是随意拎出来一个,姜沃对其国的了解,也只会停留在‘这个名字有印象’的层面。 倭国在大唐朝臣心中,就是如此。 * 于是姜沃摆正心态,认真做笔记:她也要站在此时大唐朝臣的角度,来看问题。 李勣大将军简短介绍了倭国—— “倭国,处于新罗之南的海上,依山岛居。冠服颇似新罗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