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还问道:“祖父见过我这只新的兰鹘吗?它特别会抓兔子!” 姜沃:…… 她见英国公手里握着的马鞭一动,连忙干巴巴劝道:“骑射也是六艺之一。” 待李敬业离去,李勣大将军看着二十多岁依旧走马耍鹰的长孙,再回头看看不惑之年拜相的姜沃。 发自内心长叹一声,然后道:“我这一世,固然是位极人臣,可惜两子皆平庸,最多官至刺史。” “孙辈……”李勣大将军直接放弃评价,转头对姜沃直白道:“还盼姜相将来多照拂一二。” 原来如此。 姜沃心情略有些复杂:李敬业,有你是我的福气。 ** 在这一天漫长的冬至日后,夜里,姜沃终于独自一人打开了系统。 她达成【黄金成就】,系统要给她进行体质升级了—— 电子音响起:【系统将在接下来的四十九天,替您提升一点体质(6点·六脉调和→7点·神满气足,益寿延龄)】 7点体质,系统用了两个词来形容。 不再是之前‘5点·中人之体’和‘6点·六脉调和’这样单个的词汇了。 下面甚至还跟着备注:【神满气足:精元饱沛,宿疾并消,神气充足,身轻无乏】 姜沃反复念了两遍:懂了,就是给我好的精神和体力继续卷呗? 她又好奇问起小爱同学没有备注的后半句:“所谓益寿延龄,是指多少岁呢?” 小爱同学答道:“至少八十岁没问题。” 姜沃想了片刻,忽然觉得‘7点’体质有些熟悉。 精力充沛加长寿——啊,原来她奋斗半生,系统开挂加持两次,这才终于追上了武皇的出厂自带属性。 ** 冬至过后,很快就是新岁。 而接下来的麟德二年,对姜沃来说,是很特殊的一年。 这一年,她见到了许多离别多年的故人。 说来,还要感谢许敬宗于年前上的一道奏疏。 他于祭祀之礼上请改:“高祖、太宗皇帝配祭昊天上帝,高祖皇后太穆皇后、太宗皇后文德皇后配祭皇地祇。”[2] “请旨封禅。” 二圣下诏,命百官,尤其是礼部议定封禅礼仪—— 皇帝决定封禅泰山了! 其实先帝一朝,曾几次议过封禅大礼,但因内外朝事等各种缘故,终太宗一朝,终究未成行。 如今陛下再定此事。 封禅可不是今日决定,明日就能启程的事。起码要提前一年定下行期,再安排各项事宜。 * 二圣是于麟德元年冬日,定下次年十月出发,后年正月正式封禅。又诏令百官能随行者皆至,共襄盛举。 因而麟德二年,姜沃见到了许多故人。 皆是千里,甚至是万里之外的归客。! 第154章 故人归 所谓封禅泰山,便是帝王亲于泰山祭祀天地。 《管子·封禅》中曾有记,三皇五帝内伏羲、神农、炎帝等亦曾封禅泰山。 夏商周后的帝王中,秦始皇汉武帝亦曾封禅泰山,故而后世帝王皆重此礼。 * 麟德一年正月。 皇帝正式下诏封禅泰山。 姜沃与旁人不同,她是双重身份:既在大唐待了数十年,亦有后世人的目光——无论从哪一种身份看,先帝唐太宗数次议及封禅,却都因国事未能成行,实是有些遗憾的。 毕竟一凤皇帝之功绩,实配与秦皇汉武并称封禅。 不单姜沃如此感叹,皇帝念及父皇亦做此想,正如姜沃在尚书省内看到的这份诏书。 此诏非中书省代写,而是皇帝亲笔:先写了高祖开国之功绩,又提起先帝惶惶伟业:“太宗功宏炼石,定宇于再麾,业比断鳌,饮沧溟而一息。”。夸过自家父皇,写到自己的时候又换了“忝奉馀绪,承威积庆”的口吻,表明自己是继承先祖基业,努力守成奋进之帝王。[1] 总结完一家三代的光辉历史(和现状),最终下诏:岱宗(泰山)封禅! 于是麟德一年,姜沃刚到尚书省,就见一道道诏令发下来,令人忙的晕头转向—— 帝诏册封李勣等六位宰辅为检校封禅使。 帝诏许敬宗(前礼部尚书)、现任礼部尚书许圉师,以及礼部诸礼官速定封禅典仪,于四月前呈上。 帝诏诸州都督、刺史,于今岁十一月前,集于泰岳之下。(诸边关防守紧要州府官员不在其列。) 帝诏天下诸州,才子俊彦,皆举送入京。 …… 姜沃便在李勣大将军的指导下,挨个分理这一道道诏书。 尤其是那道“诸边关防守紧要州府官员”不必集于泰山最令人头疼:无他,大唐疆域辽阔,边界线实在太长了!到底谁是边防紧要,谁是不紧要?需知封禅大典,便是一朝最隆重的祭祀。 凡是朝臣定然都想参此盛会。 估计见到邸报的各地官员,都在眼巴巴等着京城的信儿,祈祷自己能够接到去泰山底下集合的通知! 故而李勣大将军亲自带着姜沃和吏部、兵部数位官员,按照大唐最新的舆图,一个个边境州府厘过去,逐个裁定留守朝臣。 足足花了两个月,才定下最终‘驻守原地以备边患’的各州府朝臣名单。 经过这两个月,姜沃对大唐边境的认识再上一层楼——自此皇帝再流放人去边境描边,她都不用事后再查地图了,甚至可以给皇帝提供好些个方案…… 直忙到冬去夏至,才算是勉强完成‘封禅大典’第一阶段准备工作。 姜沃感叹:自己果然是个忙命,谁能想到,刚到尚书省,就能碰上百年难遇的封禅大事! 好在,故人渐归,令她心情大好。 ** 她最先见到的是狄仁杰。 其实若无封禅事,狄仁杰也该回京了。 他是龙朔元年往宁州(甘肃)任上去的,去岁已然满三年,他自己又额外多请了一年。 而过去的几年,姜沃掌考功事,也一直在关注狄仁杰的情形:宁州是大唐与曾经突厥(现已归大唐)的边境,最大的矛盾就是戎汉两族混居常引发‘武装械斗冲突’。 狄仁杰到后,很好的‘安抚’了两族矛盾——大唐的文臣可不单是文臣,大半拎出来都能当武将使。 狄仁杰也是如此。 他到了宁州后,是先礼后兵。能调解的矛盾他耐心调解了,而对待剩下那些专门作乱挑事的刺头,则进行了‘物理调解’。 总之他到后一年,就实现了抚和戎夏,宁州和平。 之后的三年,他于宁州整顿吏治,重籍户口,更有安通道路、立桥梁、赈水潦、课栽苗等政举……当真是做了许多实事。 他调任回京的旨意一下,宁州百姓甚至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