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博凡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 分卷阅读48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486(1 / 1)

,这简直就像是饥一顿饱一顿勉强糊口的人,忽然被扔进食肆,看着流水牌可以选菜了,一时竟然有些不知道该选哪道。 所以,姜沃想,她也该出去走走了。 毕竟从前这些年买的指南,几乎都是有需求在逼着,迫在眉睫买的——是现状选择的指南,而非她自己选择的。 现在她有了一笔可观的筹子,面对各式各样的指南,姜沃反而更慎重起来。 如何把有限的筹子,利益最大化? 她是该出去走一走,见更多民生事了。 不过在此之前,姜沃还是消费了一把的—— 绑定系统三十多年,姜沃第一次进行了下冲动消费,把那本《古代的奢侈品:玻璃的制造》给买了。 毕竟,制作玻璃所需的许多前置的化学知识和仪器,城建署都已经有了。 同时,几年下来,水泥制品的风潮也差不多过去了(虽说物以稀为贵,但水泥制品的美感实在是差点事)。 姜沃想:要可持续性发展经济(薅羊毛割韭菜),还是得推陈出新才是。 有什么比清透如冰的玻璃制品,更符合世家‘阳春白雪’的格调,勋贵‘富丽堂皇’的楼阁呢? 而这本玻璃指南,正正好好一千筹子,姜沃买下后,看着里面形形色色精美玻璃制品的图片,想到这些换成的银钱,越想越觉得那口血吐的值。 若是那时候花一千筹子免了惩罚,她今日肯定舍不得冲动消费了。 而这,也是姜沃送给曜初的礼物。 她将制作透明玻璃的方子,和几种常用玻璃制品的工艺技巧,都交给了曜初。 毕竟收/养/孩子,是项漫长的,投入性很大的工作。 信念是主观的,但物质所需是客观的。 用辛侍中的话说:不是我俗,而是这世上想干点什么事儿,不要钱粮呢? 或许在荒年买下那些女孩子只需要花一贯钱,甚至许多人家都不要钱,只要能把孩子带走,赏一口饭吃就够了。 但后续若真想好好教导培养她们,必是一项庞大的支出。 曜初虽然是公主,食邑也不少,但她也有一个公主府的人要养活。 姜沃将玻璃的方子送给曜初,便相当于安定公主府与城建署的合作,将来明着账目分成就是了。 曜初可以拿分成的银钱,去做她想做的事儿。 姜沃想到这儿,还没忍住打开系统,再次欣赏了一下她的五位数余额。 啊,真是快乐。 媚娘看到她嘴角都翘起来了,不由摇头叹气道:“唉,明日才走,今日就人在心不在了。” 姜沃这才回神。 “对了,不光姐姐有话嘱咐我,我也有事跟姐姐说。” 姜沃说起的是刘仁轨事,把她这些年所知的刘仁轨的脾气秉性尽数细细说给媚娘。 说来,刘仁轨虽然是姜沃的‘中倭好代购’,两人在同僚之外还算有些私交。 但正如朝臣们最开始惊讶的那样:刘仁轨绝非天后一脉人。 媚娘选他做宰相,而且一做就是‘总任百司’的尚书左仆射,实在也是很大胆的一步:谁能保证刘仁轨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毕竟这些年他可没在朝上见到东宫的所为,也没见天后代政的稳妥。 对天后摄政这种前所未闻的事情,刘仁轨会赞同吗? 且刘仁轨这个人,是出了名的脾气硬,而且不按套路出牌——哪个按套路出牌的人,也不可能在自己还是九品县尉的时候,劝谏不成就直接干脆利落把一位四品折冲都尉打死啊! 那他会买天后的账吗? 朝臣们也擦亮了眼睛,等着这位宰相回京走马上任。 让非己一脉的刘仁轨回来做尚书左仆射,是天后用人的气度和胆魄。 但能不能真正收服用上这‘硬核狠人’,才是天后的手腕。 * 刘仁轨确实很急。 因他除了接到朝廷的任命外,还接到了裴行俭的信。 裴行俭不是以吏部尚书给他去的公文,而是以曾经的袍泽战友(两人当年一起打过百济)去的私人信函,提前跟刘仁轨交代了如今京中的现状。 而刘仁轨接到裴行俭书信后第一反应:国朝危矣!圣人病重到甚至不能二圣临朝;太子年纪渐长却不能监国,反而是皇后揽总摄政;而英国公病逝后,姜相年纪轻轻竟也忽然病归离朝;眼见关中旱灾在即,竟然是王神玉在挑大梁(主要是这一条)! 完了,我大唐要无了! 今岁刘仁轨已七十岁整。 原本他觉得以自己的年纪,镇守辽东全境,是有点感到吃力了,也怕万一有战事起,不如年轻时应对的好。 故而朝廷调令至辽东命他归京,刘仁轨也觉得不错。 不过他倒不太想做宰相这种要职,只想加个虚官就致仕算了。 但一看这个情形,不行,大唐需要我啊!! 第209章 书令史为记 二月初九。 历书见宜出行、置产、立约。 晨起,冬日的天还是黑沉沉的,晨钟也还未敲响。 然而修政坊中,有一户杜姓人家却早早醒了,从半夜起就在收拾行装。 杜审言在屋外踱步,时不时看着天色,等晨钟敲响,心底又是忐忑又是激动,总之七上八下的。 杜母走出来问儿子道:“时辰还早呢,你要不睡会?或是叫厨下给你做些吃的,从昨儿收到吏部的调令,你就没怎么吃饭。” 杜审言还未接话,也走出来的杜父就道:“罢了,他哪里吃得下睡得着,就给他多带些干粮,预备着路上吃吧。” 杜审言确实吃不下睡不着。 说来他是去岁刚通过贡举及第的新进士——二十多岁的新科进士,自是青年英才春风得意,其父又是监察御史,也是正经官宦人家出身。 中进士后,他就在京中等着报名吏部的考官。 为避免官吏队伍臃肿,多年前吏部就开始资考授官了。 到今年,国考(京官)中许多官位,哪怕是正经进士出身,也需要守选三年才有资格报考。更别说那些祖辈荫封子弟,需等七年才能有资格报考。 杜审言不知道那些荫封子弟怎么想怎么恨,但他们这些真正考出来的进士,都是很庆幸,当年有王老尚书带头进行的吏部‘资考授官’改选制度。 而‘资考授官’能保证多年推行不变,也少不了当年主持进行这场选官改革的吏部官员,至今依旧是位高权重之辈——中书令王神玉,若非病归就是尚书左仆射的姜侯,以及现任吏部尚书裴行俭。 他们走的越高,这项制度就越稳越完善。 至今,‘资考授官’已经进行了十四年。 世家、勋贵等簪缨之族,也只能打不过就加入,接受并积极备考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