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博凡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 分卷阅读528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528(1 / 1)

后笑道:“姜卿实在很擅长捣鼓这些新鲜事物。” “她要的许多东西,刚开始的时候,还令人摸不到头脑。”比如当时非让船给她千里迢迢从倭国运火山灰。 起初谁听了不觉得荒谬? 不过是灰土,外面不满大街都是? 其实姜沃后来也明白了权力系统之意:她若不是宰相,没有权力,很多事是绝对做不到的。甚至这些秘方在她手上,就是杀身之祸。 而皇帝这句话,倒是勾起了曜初的心绪。 曜初轻声道:“父皇,我也是在筹措出版署之事上,才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些年姨母到底做了些什么。” “这三年,姨母并不在京中。” “可我在出版署的每一日,做许多事的时候,都觉得……姨母好似就在我身边。” 曜初在往前走的每一步,时常能发现姨母留下来的‘礼物’。 比如要出报纸,最要紧的事儿之一,就是压低造纸的成本,如何做? 姨母送来的配方,倒是把原理讲解的很清楚:造纸最重要的就是制浆这一步——将植物原本的木质破坏掉,变成纤维素,才是能够造纸的前提。 比起靠反复捶打,研磨的机械制浆法,化学制浆无疑更省时省力,能够大大降低造纸的成本。 原理就在这里,看似很简单。 但问题是,化学制浆需要碱,需要比草木灰更高浓度的碱。哪怕有造纸术配方,但若是没有碱这种实物,也全都是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 曜初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发现,她无需去解决这个问题了——姨母在城建署时,为了水泥混凝土,已经解决过了。 而她再往前走—— 出版署实验过许多造纸的原材料,除了树皮、竹子、甘蔗、芦苇等物外,还有……棉花。 而蜡版印刷所需要的蜂蜡则又有荞麦有关。 曜初想起她给姨母寄过荞麦花后,姨母很快回信道荞麦是很好的蜜源作物,可以顺带试试发展养蜂业,毕竟除了蜂蜜,蜂蜡也有很多用处。 那时候,姨母就在设想出版署和蜡版印刷之事了吗? 而除了蜡板外,出版署印刷报纸所需要的特殊油墨里,用的棉籽油也跟之前的棉花脱不了干系。 …… 除了这些前期技术外,姨母提前留给她的,还有玻璃制品带来的银钱支持。 若无资金支持,出版署这种前期多实验,并不太挣钱还很烧钱的署衙,她如何维持下去。 说来,这一年多,除了几封报平安的信,曜初都没有得到姜沃旁的消息。 但曜初在出版署每次发现姨母留下的‘礼物’。就总觉得,姨母似乎从未离开她。就像儿时一样,她看书不解之时,就可以捧着书去寻一个答案。 曜初低头看着碗里的乳酪和樱桃:“我真是很想姨母了。” 媚娘倾身拍了拍女儿的手。 她与曜初的心思一般。 皇帝见女儿伤感,就安慰道:“曜初,别伤心了,若是姜卿从海外回来可通音讯,那么一定会尽快赶回京城来的。” 毕竟…… ** 登州。 姜沃再次拿起报纸。 她想起《天工开物》中有一句关于造纸改良术后的记载,亦是她的期盼:“万卷百家……基从此起。” 书能万卷入万家,亦能万卷留后世。 * “咱们估计要赶回长安了。” 姜沃听到这句话,不由看向门口再熟悉不过的身影——她出海是跟着师父李淳风去的。 “师父怎么这么说?” 李淳风不由无语:“你们不是也拿到报纸了吗?没看吗?” 姜沃:……不好意思,光研究纸去了,还没顾上看内容。 她很快低头在《大唐杂报》上找到了关键的一条—— 太子即将大婚。! 第235章 曜初的报纸 姜沃认真看完了整份《大唐杂报》。 她看得很快,因这份杂报并不似现代的报纸,动辄就厚厚一摞——哪怕纸墨、印刷的成本压缩了很多,但生产能力还是有限的。 看完后,姜沃很是欣慰,对曜初更加放心了。 “杂报……”一点不辜负这个名字。 虽然姜沃从没有落于笔锋,直白跟曜初解释过她定下‘杂报’这个名字的缘故,但曜初显然是很明白。 这是份看起来毫不引人非议忌惮,甚至可以用‘很乖’两个字形容的报纸—— 与姜沃的第一份报纸是‘诗集特刊’仿佛,这份报纸的一半内容,刊登的亦是与朝堂政事无关的精妙诗文。 其诗文多选自京中各公主府、豪门显贵府邸组织的诗会。亦或是国子监、弘文馆等官学内报上来的上佳诗文。 不过……说是与政事无关,只涉及‘雅好文学’,但实际上,怎么会无关? 需知大唐此时的科举,还有‘行卷’这个风尚! 诗才、文名本就是贡举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举子们参加诗会、各处行卷,原就是为了得到达官贵人的赏识,为了出名,为了能科举中第。 行卷还只能投于一人。 但若是诗文上了‘报纸’,可就不仅在京中迅速风靡起来,更是能随着报纸到天下各州去。 这都是有榜样的力量的—— 当年姜侯在洪州滕王阁上一宴,随着第一份报纸通过驿站传于诸州,原本只在洪州当地有名的滕王阁,迅速名声大涨。 这便是文字的魅力。 且说,绝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而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再好的诗文,假如就静悄悄写在荒山野岭的石头上,没有人看见也终究无声无息没于天地间。 报纸就是将酒香送到各地。 虽说原先王勃、卢照邻等人诗文就多有传世,但只通过口耳相传,依旧是绝大部分诗文,天下大多地域皆不能至。 可如今,报纸是直接通过驿站到各州的。 哪怕碍于此时产能有限,到达各州的报纸数量还很少。但只要当地驿站、署衙、乡学等官员、 学子、文人能见到此等文章,自然少不得拿来吟诵赞叹。 群众的眼睛就是试金石,只要是好诗文,自是迅速就流传开来。 那次滕王阁宴之后,姜沃出海之前的一段时间,也算亲眼见到了什么叫‘大唐流行文化’。她到各州各地,凡有书肆之处,都见过那一份《诗刊特辑报纸》的手抄版以及雕版印刷版。 真可谓是衔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处处皆见。[1] 而当地署衙朝臣还罢了,但凡学子见了她的书令史天团,比见了巡按使本人还要激动,真有人拿着诗稿上来要签名。 当然,从姜沃的角度来看,并不只是报纸成就了他们的名声,更是他们的诗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