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还不知道姜沃已经从海外回来,媚娘却总有种预感,她近期必然会回来。 像从前许多年一样,在风起云涌的乱局之中,总会在她身边。 “姜侯巡按归来,官职如何安排?” 媚娘顿了顿:“陛下若还虑着弘儿……” 皇帝摆手:“罢了。” 他拿起桌上的纸,看到这竹纸,他就不免想起方才曜初说的那番话,更想起年后户部的奏报:检田括户事以来,各道十多万户流民以土地,朝延亦增收百万缗税收。[1] “姜卿原本就是宰相,若无‘病’,三年前就该任尚书左仆射的。” “如今巡牧四方,为朝廷行过检田括户事后归朝,若不能再次拜相,反倒是职不如前,岂不令朝中有心为国之人心寒?” 检田括户事带来的国库之丰,是明摆着的。巡按使在其中担着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 若没有风险,朝廷何必调兵去江南西道。并且很多朝臣都以为姜侯后来出海,并非去巡察辽东以及属国,而是去低调度日避风头去了。 就她搞出来的这检田括户事,走到哪儿不是世家的仇人啊。 倒是海外没有被她‘祸害’过,还更安全点。 朝臣们都有眼睛,若身冒此险有如此之功,不得赏不得职,反被再次被猜忌闲置……那只怕再有朝臣想出改革之策,都不愿说,更不愿去做了。 * 春末,天气渐热。 阳光开始从春日喜人的明媚,变成有些令人心烦的过于热烈。 这样的天气,原是不令人喜欢的,然而裴行俭却见王神玉神清气爽,难掩欢欣的进了尚书省—— 跟以往进入尚书省,就像进刑部大牢一样不痛快的样子决然不同。 裴行俭也不免笑了。 他得知姜侯即将归朝的消息,亦心情极佳。 何况久旱盼甘霖似的王相了。 果然,就见王神玉甚至还有心情打趣他:“裴相这两年与刘相共事如何?” 什么叫好饭不怕晚啊,王神玉颇有感触:他虽然独自在中书省撑了三年,但让他选择的话,与其跟性情不和的刘仁轨硬搭三年,还不如等到脾气相投的姜沃回来,一起愉快办公。 裴行俭亦笑道:“据飞表奏报,姜侯已入关中,不日可入京。” 之后笑容却稍敛:“只是听闻帝后有意,令太子于城外迎姜侯入朝。” 事关圣意诏令,当然还是中书省的宰相王神玉更清楚些。 他颔首道:“是,天后也已令中书省拟诏。” 两人说完后,正好一阵风刮过,卷来无数尘灰——关中的春末夏初,原就是最容易起浮尘、扬沙、甚至沙尘暴的季节。 两位原本站在院中的宰相,立刻进屋关门关窗。 听到风‘扑扑’打在窗上的声音,王神玉道:“今年又是一场妖风大起。” 裴行俭只是随手拂去方才身上沾染的灰尘,还特别体贴亲手拿了根掸子,把王神玉当成一尊琉璃花瓶一样,轻轻给他掸了一遍灰尘。 然后才道:“是啊,只盼这一场风沙快点过去。” * 而姜沃在回京见到太子之前,倒是更先一步见到了太子的岳父——左金吾卫将军裴居道。 作为十六府卫之一,金吾卫负责掌徼巡京师,车驾出入。[2] 故而裴居道来至京畿附近,接对巡按使之伍也是本职。 “裴将军想单独请见?”姜沃放下手里的书:“好啊。” 即将踏入一团乱麻中,总得先找个头绪。 如今有个线头自己蹦出来,当然要先拎起来看看,到底能扯出什么一道什么线来。! 第237章 和事佬 在接了裴居道的名刺后,姜沃顺手压在案上的砚台下。 她起身望着窗外已然梨花落尽,只剩下葱茏绿树的庭院,对崔朝道:“明日一早就启程吧。” 崔朝以为她是归心似箭,便道:“好,你若不累咱们明儿一早就走。” 说来,他们自登州上岸时乃春日,但并未直接回到京城——算过不会耽误中秋前太子的大婚,姜沃就先去了一趟蜀地。 此番回京后,她应当又是经年难离开了。 因此她的最后一站定在了蜀地。 姜沃拜见过大公子李承乾后,又与李淳风一起去祭拜了袁师父。 当然还不忘去突击吓唬了一下滕王。 且说李元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有始有终的人,哪怕自掏腰包有点心疼,但还是在蜀地起了一座滕王阁。 走过这次巡牧的最后一程,姜沃才于这一年的春末夏初,回到了关中地界。 而金吾卫能来迎她,则代表她正式回到了京畿的势力范围内——以此驿站为界,皆属京兆府管辖。 她再次回到了京中。 * “我原想着这一路赶的颇急,你若是倦了,咱们就在此地休整一日再走。” 毕竟越接近长安,为迎奉出京的御驾,官驿自然也越舒适些。 而且…… 情绪稳定如崔朝都不由轻轻叹了口气:“回京后,只怕又有数不尽的事儿扑上来。”便如同外头时不时会卷起的沙尘暴,躲也躲不开。 但对姜沃来说,其实真不太愿意多住这个驿站。 这确实是个皇帝出行也会停驻的一等驿站——唐玄宗出逃长安入蜀就住过这。 著名的马嵬驿。 姜沃自无法与崔朝说起马嵬驿的阴影,她只是转身回到案前,手指轻轻点着刚才收到的名刺:“休整是别想了。你看,这才刚踏进京兆府之地,就有人上门来了。” 崔朝的目光也落在‘裴居道’几个字上,又是一叹:“陛下慈父之心啊。” 姜沃颔首赞同:“选这位太子妃,足见陛下对东宫的爱护。” 其实几年前,京中关于太子妃的人选,有过一次热烈的讨论。那时候人人都在传的准太子妃是‘司卫少卿杨思俭之女’,弘农杨氏出身,跟皇后的母家杨家有关。 然而后来,太子自行上书向帝后请旨,弱冠后再定婚事。 彼时京中就有风言风语,太子是不愿意要跟弘农杨氏有关的太子妃。 而这回,皇帝选的太子妃,确实跟皇后母家没有丝毫关系,太子也未再反对,而是顺从接旨谢恩。 甚至跟在紫宸殿赏过之后,也以东宫名义赏赐了裴家,显然是对这门婚事满意的。 似乎更印证了之前的流言。 姜沃对着窗口,等待这位即将到来的裴将军,口中淡淡道:“对陛下来说,选了这位太子妃算是四角齐全。” 裴居道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既是名门世家出身,却又不是那等只有清贵之名的世家,家中更曾出实权臣子——裴居道之父,在先帝年间做过正三品尚书左丞(差一步就是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