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十分的庆幸。 除了这些学生外,学校外,那些破旧的房屋,仓库的房顶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也站满了人。 从沈宴开始祭祖,就陆续有人发现了异常,爬上高处观看了。 到现在,此时,房顶上,密密麻麻的全是人群,壮观到了极点,人山人海。 比起学校内那些学生的沸腾,这些“围观者”倒是十分的“安静”。 只是脸上都忘记收起来的表情,还是出卖了他们真实的内心。 他们现在只有一个想法,他们佣兵之城,恐怕要热闹了。 这一幕的消息一但传开,他们佣兵之城,哪怕地处偏移的海边,恐怕也会迎来无数的探险者,旅行家,博学者。 就像肯亚,因为高山之上的巨人遗迹的出现,哪怕都还没有确认消息的真假,就已经人潮涌动,不知道多少佣兵团涌了去。 听说,因为这个原因,肯亚的生意都变好了。 想想也是,跋山涉水的佣兵团,他们即便带了粮食,用品等,也不可能坚持太久,他们得在肯亚进行购买。 还有武器补给这些,一样需要在肯亚休整。 对肯亚来说,可是做生意的好时机。 有不少人已经动了心思,他们佣兵之城,因为华夏学院的原因,很可能也会涌来很多外来势力。 他们佣兵之城不怕混乱,因为没有哪里能比他们佣兵之城更乱的了。 肯亚能抓住机会,富裕自己,他们佣兵之城也可以效仿。 这就是聪明一些的人,已经在为佣兵之城即将面临的改变,而在做打算了。 此时,学校内,也乱成了一片,沈宴倒是没有阻止。 那些被赐印的学生高兴得在地上打滚。 有些像高考考上了自己最理想的大学。 对他们来说,他们和其他孩子一起进入学校,但那些孩子都成了职业者了,成了小天才,而他们却没有,心里怎么也有些落差的,明明都是一样的孩子嘛,还天天都和这些小天才一起上学一起生活。 但现在他们也是职业者了呢。 等热闹的场面稍微平静了一些,沈宴看了看天色,午时已过。 先让这些学生吃午饭,他们学校的学生套餐还是十分丰富的。 等下午在继续。 学生的入校典礼,对他们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沈宴希望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有所收获,不枉他们千里跋涉来到这里。 第179章 沈宴编写的秘术宝典 下午,入校典礼继续。 比起上午列方阵时的陌生,现在这些学生就熟练多了,一个个方阵很快就出现在了广场上。 就是……高低起伏,实在不怎么统一。 比如,最矮的小蚌族,只有拳头那么高,昂首挺胸,表现得似乎天下第一的样子,看上去多少有些滑稽。 细胳膊细腿的鱼人,锋利的小牙齿跟白色的瓷器一样。 龙虾战士就更不用说了,那尖尖的脑袋,赤红的帽子,沈宴总觉得像是一盘菜。 体型巨大的一些海族又太巨大了,像水母一族,那些触须像透明的柳絮一样,占据了很大的位置。 沈宴一直在想,华夏文明包含的内容实在太多太多,要如何才能有效的让学生更快的更精确的了解华夏? 这也是沈宴一直以来困惑的事情,以前他都是想教点什么就教什么,没有任何的规划,但是把将他以前上学时的物理化安排起来,又太臃肿了,而且这个世界太多数理化解释不了的常识,也不合适不实用。 一开始学生少,随便教点或许还没什么,但现在学生已经成了规模,学校总不可能想一出是一出,这和沈宴接触过的学校或者历史上的学校都不一样。 为长远计,肯定得有教学规划,得有课本,甚至为学校未来培养老师培养专研华夏文明的博学者而考虑。 沈宴端坐在学生前方,大殿之前,他此时额头发散出来无数的金色丝线,在其他人看来,神秘且诡异,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在所有人眼中,现在已经不是一个普通佣兵团的佣兵,而是……无数职业者的导师。 为不同的职业者,照亮前路,指明方向,大地上将这样的人,称为最伟大的先知。 当然,沈宴自认为,他仅仅是一位历史的传唱者。 沈宴张开眼,他似乎想到了如何快速让学生们了解华夏文明,并有计划有规模的进行传播。 他准备从华夏的典故开始讲起。 典故是故事,也是历史,不仅仅不枯燥,还十分有趣。 这个世界的人,喜欢听云游诗人的诗歌,这是他们少有的娱乐项目之一,就像现代人到电影院看电影一样? 所以,华夏的典故,既能编辑成书籍广泛流传,又不会让人觉得无聊,特别是这个年龄的学生,估计争先恐后的都要来听沈宴讲故事,既开心又能让他们更加的了解和融入华夏文明之中。 典故,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还包含了华夏精神的内涵,十分具有教育意义,不知不觉就能影响学生。 沈宴的声音响起:“在我们古老的华夏,流传着很多的故事,我们将其称为典故,包括了华夏人认为的天地的来历,人类的起源,神话人物,历史英雄……” 沈宴的声音充满了厚重感。 一开始这些学生还有些疑惑,直到沈宴将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典故脱口而出。 “天地还没有形成之时,到处是一片混沌,样子好像一个浑圆,这浑圆的东西当中,孕育一个人类的祖先——盘古……” “这就是华夏人,认为的天地的由来。” 从盘古开天的典故,讲到女娲造人…… 从天河倒灌女娲补天,讲到后裔射日,大禹治水…… 从燧皇取火到神农尝百草…… 耳熟能详。 什么是华夏?什么是华夏人? 如何定义?自古以来可能有很多的解释,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故事,共同的文化。 当讲起这些故事时,凡华夏子孙的脑海中,就能不自主的共情起来。 沈宴经历过这样的认同教育,所以在华夏文明传承下的这些学生,也同样需要知道这些学习这些,只有这样,才能自称是一名真正的华夏传人。 连嘟嘟都听得摇头晃脑的,沈宴讲故事,可真好听。 华夏之典故实在太多了,沈宴也仅是当成故事讲给这些学生听。 声音从开始就再没有停下来。 “季布一诺,苏武牧羊,鹿乳奉亲,囊萤夜读,屈原背米,破釜沉舟,精卫填海,协民渡江……” 什么是华夏人?在这一刻,听到这些典故者,熟知这些文化和历史者,可称一声华夏人。 广场上的学生,还有学校外那些屋顶的人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