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博凡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娇养王府痴妾 > 分卷阅读8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82(1 / 1)

么?” 汤幼宁的小脑袋瓜运转起来,不是睡觉就能生孩子么? 还是说,‘睡觉’过程中包含了肉搏戏? 这就是凌姨娘口中的‘弄’与‘碰’? 她似懂非懂,反手揪住薄时衍的衣袖,一字一顿道:“王爷,我不想生孩子。” 妾室所生,是庶子庶女,待在嫡母的管束下,一点都不松快。 “你说什么?” 薄时衍缓缓抬眸,眉间一蹙,“你拒绝侧妃之位,拒绝生儿育女,你是在拒绝本王?” 汤幼宁不太懂这其中有什么关联,这样一说,好像也没错。 于是她一点头。 薄时衍的脸色彻底沉了下来。 原本他想着,不愿贪占小姑娘的便宜,最好她也有所求,名分或者什么,他都可以给。 现在看来,竟是他单方面一头热,她什么都不要。 简直可笑。 “本王无需勉强任何人,”薄时衍深邃的眼眸,牢牢锁住她的身影,问道:“你不愿孕育子嗣,可有考虑过自己的往后?” 即便她不想,她身边那个老婆子不会帮着出谋划策么? 汤幼宁早就想过了,顺嘴回道:“我想去庄子里养老。” 她有说过的。 “那我呢?” 很好,她规划的养老未来里,压根就没有他的身影。 汤幼宁一挠头:“王爷你日理万机,自然是在王府里。” 他养着那么一大府的人,不能跑去农庄太久吧。 “出去。”薄时衍不想再问了,冷声道:“本王以后都不碰你。” 她张了张嘴:“那……” “出去。”他凉飕飕的视线挪了过来。 “哦。” ****** 汤幼宁不太明白发生了什么事,王爷又翻脸不认人了。 似乎是因为说了不生孩子过后…… 难不成他想要子嗣?今年二十好几,确实是一把年纪了呢。 汤幼宁为此忧虑了不到一刻钟,就被如意夫人请去隔壁穿佛豆。 说是佛豆,实则是小和尚们采摘的红豆,经过大师念经开光,穿成手串送给女香客们。 有心之人,还能自己穿了带回去,都是小小心意。 汤幼宁过去了,对于鲜红的小豆子爱不释手,跟着玩了一会儿。 如意夫人烹茶摆素糕,询问她下午赏梅如何。 “要画梅花么?”她笑着问道。 汤幼宁一摇头:“梅花好难画,我想画小松鼠,它还偷偷用松果砸我呢。” “竟有这事?”如意夫人听得一笑,“定然是圆圆招鼠喜欢,与你闹着玩的。” 汤幼宁陪着老夫人说笑一会儿,偶尔说错话也没关系,她很是宽容包含,叫人心生愉悦。 没多久,就去一旁看杭宛歌手抄佛经。 杭宛歌的字体劲道飘逸,在闺阁中很少见,有那么点江湖儿女的洒脱风范。 汤幼宁满眼羡慕,道:“真好看。” “你也很好看。” 杭宛歌的视线落在汤幼宁脸上。 马车以及登山那会儿,她不好细细打量,如今面对面坐着,如此近距离,看得更清楚。 娶妻娶贤,纳妾纳美,薄时衍他很懂嘛? 杭宛歌轻声一笑,一边书写一边问道:“摄政王府无长辈管束,是不是很自由?” 汤幼宁尚未回答,如意夫人已经收敛了笑意,“歌儿,旁人再自由也不及你。” 人家摄政王府如何,是你一个未出阁姑娘该过问的么? “我不过是闲话两句,祖母想哪去了?”杭宛歌娇哼一声。 她没有继续说下去,汤幼宁头脑简单,自然察觉不出任何端倪。 直到从厢房里出来,湘宜才与湘巧小声猜测道:“杭三姑娘似乎相中我们王爷了……” 汤幼宁手里把玩着几串红豆,闻言回过头,一眨眼:“是想成为王府的主母么?” “嘘,”湘宜压低声音:“八字没一撇的事儿,我们也不好说。” 倘若杭家有心,自然会去劳动旁人发力,或许是先去说服薄家双亲?然后让男方上门提亲。 汤幼宁忽然想起那日,跟着乐萝去她外祖家,她那个表妹说什么郡主啥的,似乎都有可能成为摄政王妃。 那他到时候就能跟王妃生孩子了,也不着急子嗣问题吧? 她这么想着,回到厢房内,便见薄时衍面无表情在与自己对弈。 一看就没有要消气的意思。 ****** 在瞿山白马寺留宿一晚,第二日午时,一行人下山回京。 短暂的赏梅之行结束了。 薄时衍没法走开太久,朝堂上事务堆积,正等着他回去一起拿定主意。 近日京城开始降温,比往年提早了些时日,北地那边就更严重了。 本就是酷寒所在,还遇上不一样的天年,暴雪突至。 朝中命各地做好御寒准备,然而北地几个城镇,地广人稀,不仅人力有限,物资更是挤不出来。 地方官员折子上诉求救,个个哭惨,户部尚书一看又是要钱要东西,恨不能当场驳回。 今年南边洪水收成欠佳,其它地方也没见多缴些米粮上来,国库本就空虚,哪有一个劲往外掏的? 薄时衍一回京,就被几个老家伙递来的折子给包围了。 长吁短叹,他们不是要他帮忙想法子,而是在为之后的‘做不到’提前铺垫。 薄时衍却不接受这样的结果。 南边洪水过后,修建水利工程很顺利,受灾最严重几个城,栽种疫苗药株有了盈利,根本不需要朝廷赈灾,他们自己就能度过难关。 这笔账算下来,朝中实际上的支出,并没有太多。 北地那边地势高,山体空旷无草木,想要砍柴御寒都没法子。 所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需要从其它地方运输物资过去,免无可免。 不过,遇着大雪灾光靠朝廷援救,并非长久之计,归根究底是北地的环境太过苛刻,百姓困苦,度日维艰。 须得想法子一并改善才好…… 薄时衍下朝回府,请了闻人照到书房议事。 他想着在赈灾之余,还能做些什么。 若是有适宜北地种植的树木与粮食,大面积栽种,假以时日便可改善饥寒问题。 可是去哪寻找此种树木与粮种呢? 闻人照擅长出主意,只是这事也把他难住了,捋着长须道:“天下之大,地广物博,我的见识终究是太少了。” 不过,一人见识有限,何不集思广益。 闻人照这么一提醒,薄时衍想起了秋闱中举的那批学子。 书生们来自于全国各地,千里迢迢进京赶考,考中之后要等明年二月,通常是不会返乡的。 一来路途遥远,二来途中颠簸劳累,且吃住花费颇多,不如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