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9(1 / 1)

”、“日更”三组词。 朱棣:“一横一竖相叠加,后面跟着一竖。这符号看起来很简单易懂。可恕儿臣才疏学浅,历代典籍中没见过这种符号。从水镜评论的行文来推测,它可能表示某人提出某个观点,其余人赞同认可会用到这符号。” 他又指向后两组词。 “水镜中人在故事开头说,她此次周更是很勤快的表现。而阅览者在评论里说,相信她能够更勤快地日更。 此处令儿臣迷惑。儿臣本以为‘周更’是指一年一更。如今,人们以一周为一年,但一年一更何谈勤奋? 再说从一年更新变为一日更新,这跨度太大。因而,莫非这一周代表了不同的计量方式?我等遵循年、季、月、旬、日等纪年方式千余载,后人为何变了样?” 朱元璋捋了捋胡须。对四儿子回避藩王问题颇为不爽,但也认可朱棣立刻注意到细节里的古怪。 水镜中说明朝之后有清朝。 千百年来,王朝更迭总是存在。哪怕希望大明常在,但是史上不见千秋万代的存在。比起皇帝换了姓氏,人们熟悉的天干地支纪年方式一直都在运用,这怎么也能被改变? 未来真是叫人捉摸不透。 那条“宁穿星际,不穿古代”的评论,难道说未来人已经能在不同星宿之间翱翔了?太不可思议了。 “你且暂时留京,暗中秘查那些番邦书籍有无与此陌生符号相关。” 朱元璋直接布置任务,不管这任务难度有多大。 永乐帝的功绩中有命人编撰《永乐大典》一项,现在的朱棣也该能做到书海寻踪。 两者间其实不可进行关联。Judy是登基后找人去做事,而现在朱棣是要不透露水镜的情况下调查,其难度确实不可能同日而语。 朱元璋却命令得理直气壮。 他是爹,又是皇帝,给儿子布置正经工作,合情合理。 朱棣能怎么办,只能遵旨,可他觉得其难度不小。 就他所知,府中没有哪个太监叫郑和,这人是后来被赐名。 以此及彼,查已经存在的事是能找到蛛丝马迹,但那些符号若尚未在世界上出现呢? 差事再难也得办。往好了想,总有人比他倒霉。 比如大侄子朱允炆,原本刻在头顶的“仁善亲厚”怕是保不住了。 朱元璋没有多留四儿子闲聊。 今天观看了水镜故事,对于上一回自己的某些疑问有了答案。 Judy命人下西洋,传闻中是为找某个男人。原本自己猜测那不是找不世之材,现在看来极可能是找被推翻的朱允炆。 宫变发生后,建文帝极有可能生死不明,对于新君来说始终是个潜在危险。那种情况下,才会有了如此找人的传闻。 “允炆,哎……”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眉宇间难掩失望,铺盖一张地图。 除了水镜评论里透露出的或死或废的五位藩王,其他所在封地靠北的儿子们,又可能起兵顺利拿下京师的其实也就那么几个。 对着地图隐约有了几个猜测,再联系朱棣与自己的行事最像,永乐帝是谁的答案已然呼之欲出。 眼下,已经知道立皇太孙的结果,接下来该咋办呢? 朱元璋:愁!很愁! 没心情在书房呆着,出去走一圈散散心。 这一走就瞧见了朱允炆。 不知是不是被水镜影响,现在觉得大孙子瞧着亲和面相是假象,他头上分明顶着两个加粗大字——傻子。 朱允炆浑身不得劲,总觉哪里不太对,皇爷爷今天有点怪怪的。 “允炆,来,咱俩爷孙说说话。” 朱元璋很快收起了看傻子的眼神,他不想承认选错了第二位继承人。 招招手,带着朱允炆朝花园而去。似是闲聊般问,“大明之大,你最想去哪个地方瞧一瞧?” 朱允炆一时不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真是闲聊吗?还是在考核他对大明的认知? 他斟酌着说:“父亲生前巡视关洛。孙儿想去洛阳看一看,走一走父亲走过的路。” 这话讲得讨巧。表明了是继承朱标遗志,完成朱元璋一直以来的迁都计划。 朱允炆是朱标活着孩子中的长子,十五岁的年纪不可能单纯到毫不关心政局。 已然听闻数月前朝会上新储君选择之辨。皇爷爷召集群臣询问谁可为新的太子,刘三吾提出可由先太子嫡长子继位。 对此,他不能说是猝不及防完全没有准备。 嫡长子继承者,是朱元璋早年就定下的规矩。如果父亲朱标不曾病逝,顺利继位,其继承人该选谁? 朱允炆心底知道,倘若大哥朱雄英活必是他上位,但朱雄英十年前死了。 自己的生母也早就被扶正成为太子继妃。如果父亲没有在登基后另立新后的打算,这皇位八成会落在自己头上。 将来可能做皇帝,这不是多么另他意外的事。 意料之外的是继位时间。 父亲登基后执掌大明几十年,自己再继位,彼时应该能心有成竹。 现在直接被立为皇太孙,情况就变得很复杂了。一旦皇爷爷驾崩,自己要面对的就是二十几位藩王叔叔。不能说是被群狼环伺,怕也要驱狼逐虎。一想到这里,他的心底难免惶恐。 这会,皇爷爷问他想去大明的什么地方,是不是问迁都的意向?是不是在考验他的政治眼光与决心? 朱允炆回答了洛阳,认为这是很安全的答案。子承父业,他是在做父亲朱标未尽之事。 朱元璋微笑点了点头,“洛阳,确实是好风景。” 仅仅一个照面,他就瞧出来大孙子的想法。面对此问,只想到一层意思,没考虑到另一层,不是问迁都而是问封地。 没想到也正常。 在嫡长子继承制之下,朱允炆以往怕是没怎么想过有天离开京师就藩,也就不会想要哪块封地。 偏心到底是存在的。 朱元璋没让儿子们选封地,但现在问了问大孙子这个问题。 未尝没有满足他喜好的想法,同时是旁敲侧击,瞧一瞧自己原定的皇太孙平时是如何思考的。 朱允炆到底是稚嫩了些,思考时没有多想几个方向。这样的性格,对于意外情况怕是难有准备。 水镜里的那些文字又浮现在朱元璋脑海中。 暗暗叹息,建文帝根基未定怎么就敢削藩?难道就没想过失败的可能性? 史书上的记载没读过吗?汉朝削藩,七国乱起,晁错是怎么死的,那可是一笔笔记载着。 人,怎么就不吸取历史教训呢? 或许因为孙儿太年轻?可还能有多长时间供他去成长为合格的新君? 时不待我,没时间手把手教了。 朱元璋心里清楚,朱允炆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