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 【除此之外,杨国忠还专权误国,败坏朝纲,致使官吏贪渎,政治**,民怨沸腾。】 【而这期间,杨国忠与安禄山互相倾轧,一直排斥和想要牵制对方,并且因为自觉牵制不了安禄山,便经常向李隆基说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但安禄山是谁,他可是被杨玉环收作了养子的人……】 【而且李隆基对他很有好感和喜爱非常,甚至安史之乱发生时,太原以及东受降城的人奏报安禄山造反,李隆基都仍然认为是有人厌恶安禄山,所以才编造出来这种假话谎言,以至于根本就不相信这种话……】 【所以,就算李隆基曾召安禄山入朝,想要试探安禄山有无谋反的心思,可在此之前,安禄山早事先就得到了杨玉环的通风报信,于是将计就计,装模作样说自己一片赤诚之心,由此倒是让李隆基更加信任他了。】 “收胡人为养子?还有那杨玉环之兄……” 李世民猛地喘了口气,听得简直血压升高—— 宠妃,宠臣,放权至此,兵权旁落,如此无德无才之人竟还能出任宰相…… 这杨国忠莫不是因为…… 【李隆基是真的宠杨玉环,为了讨杨玉环的欢心,专门为她服务做衣服的都有七百多人。】 【而那句著名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也是因为杨玉环——就因为杨玉环喜欢吃荔枝,所以为了让杨玉环能够吃到新鲜的荔枝,李隆基便下令让人用快马快速运到长安,走的是从岭南到京城长安的几千里专属贡道。】 【自从有了杨贵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风越来越盛。】 【朝中大臣投其所好,不断巴结逢迎,杨玉环的姐姐们也由此各自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她的族兄杨国忠就更是平步青云,一路坐上了宰相的位置,其他兄长自然也有封赏,都做了朝中的高官。】 【而杨国忠,因为杨玉环的受宠,一时权势堪称无人能及,兄妹二人在当时可当真是辉煌无比。】 【显然,在杨国忠的专权下,整个已经戳满了窟窿漏洞的唐朝,终于开始混乱起来——】 【最终加之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逐渐更加尖锐激化,所以使得安禄山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发动了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实则为行夺取皇位之实的叛乱,也因此,这两人之间的矛盾斗争,是直接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导火索!】 李世民脸色难看的闭了闭眼睛,只觉得有些晕眩。 他就知道……他就知道! 这一步步的,简直是毫无意识的,甚至闭目塞听的,任由各种人拿着利剑在大唐之上肆意妄为! 而这戳的岂止是大唐的天下,也是他的心啊…… 李世民不禁双目泛红,是气得,也是急得,更是恨的! 【问题不是一日就积累起来的,混乱也不是一天之内就全部发生的,可唐玄宗李隆基始终沉溺在温柔乡中,毫无改弦更张之意,对于唐朝之下所发生的危机更是丝毫没有察觉!】 【甚至他还反而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加之受当时朝政黑暗**风气影响,边镇将领多贪功求官,想借军功谋求高位,于是对外多次肆意挑衅,最终致使边境战乱不断,而李隆基的好战,无疑是对此火上浇油,以至于边境冲突日益升级,先后战死,病死的唐朝士兵多达二十万人。】 【除此之外,唐朝内部矛盾也是逐渐**激化。】 【地方割据势力壮大,安禄山等节度使把持兵权,内部如李林甫,杨国忠之流更是霍乱朝政,专权独断,排除异己,加之杨玉环得宠后,整个杨家都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握权势滔天,声色犬马,过着极其荒淫糜烂的生活。】 【而这无疑加重了当时百姓的负累重担,使得暗地里的矛盾也不断加剧。】 【当然,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无疑是唐玄宗李隆基。】 【无论是边疆节度使的拥兵自重,还是杨家诸人的权欲熏心,亦或者是李林甫和杨国忠之流的专权独断,败坏朝纲等,都绝对少不了李隆基的放之任之,甚至直到战乱发生时,还不能蓦然惊醒!】 【在他执掌下的大唐盛世之景,已经完全遮盖住了李隆基的耳目,让他志得意满,自鸣得意,依旧被大唐盛世的假象光环所笼罩着,甚至尤觉得自己的一切决定,一切政策都毫无问题可言!】 【所以到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叛军最终占领了洛阳,而同年六月,叛军又长驱直入,开始攻陷唐朝的都城长安,也是由此,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在长安沦陷之前,身为皇帝的李隆基只能率众败走,仓惶又狼狈的逃亡……】 “嘶……” “逃亡!!” 最终竟到了逃亡的地步?! 刘彻简直复杂难言,从盛世到乱世,从明君到昏君,这唐玄宗李隆基当真是让人瞠目结舌,难以置信啊。 卫青眉头也是紧皱:“难道这大唐就没有其他得用的将领吗?” 一代帝王竟然要沦落到放弃都城逃亡,简直是奇耻大辱啊! 秦王宫。 嬴政等人也是紧锁眉头,尤其是蒙恬王翦等将领,最看不得此种境况景象! 叛军逼近,就要仓惶败走? 怎么就落得个逃亡的下场?! “这唐玄宗李隆基怎么回事?” 王翦沉着脸:“弃都城而逃,也亏是做得出来!” 蒙恬更是直言:“胆小如鼠之辈。” 弃都城何异于弃国而逃,怎么都得殊死一战才是! 就连扶苏也是听得眉头紧蹙—— 这盛世大唐,即使骤然衰落混乱,也不见得就毫无抵抗之力吧? 缘何到这种地步啊? 唐朝李隆基时期。 听到这里,李隆基脸上已然毫无血色可言了。 他摇晃着身体,甚至几乎喘不过气。 “陛下!!” “陛下——” 高力士急喊了两声,连忙给李隆基顺气:“陛下,一切还可避免啊,一切还可避免!” 李隆基急喘了两口气,却几乎无言以对。 堂下众臣见此情状,也不由得出言安抚。 至少对他们来说,现下的唐皇李隆基,还未曾到之后那等昏庸昏聩,并且只知享乐奢靡的地步,哪怕在众臣心底,却依然对天幕所说的一切而感到悲愤悲痛,可他们到底都身为臣子,只能暂且先按下心中所想与各种思量考量等。 不过败逃都城长安之后呢? 还有大唐究竟为何没能抵挡住那叛军之势啊! 【大概因为长时间荒废政事,所以导致李隆基在安史之乱发生后,不仅多次骚操作失误,决策昏头昏脑,还加之杨国忠的错误操作等,于是致使原本完全可以在两年左右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