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不一,层次丰富。近处,随着清风,树藤的影子摇摇晃晃映在了栏杆之上。】 【李白的诗句给我们的感觉时常都是豪放俊逸的,但他也有清新明丽的一面,这几首都是这样的风格,这一首也不例外。】 东晋。 陶渊明看着巨幕中的风景,心生向往。 他虽住在山里,看过青山与树影,但蜀中似乎跟他们这处的风景有所不同,他还从未去过蜀地。 而且他注意到,苏轼、杜甫和李白都曾去过那处。 若是有机会,他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说过风景之后,李白展示了大匡山的生活场景,“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中小径交错,时而有人带着家犬走过,傍晚,归家的农人带着柴往家去了。】 【李白作为过客,十分悠闲,倚在树边听猿猴啼叫,“看云客倚啼猿树”,就在这时,“洗钵僧临失鹤池”僧人洗钵,惊飞了池边的野鹤,李白也惊醒过来,此处甚好,但他却要离开了,不是因为外面的风景更好,而是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不是“我”不喜欢此处清净,而是因为“我”已经将自己的文才武艺许给了这个清明的盛世。】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心里又是一紧,不是“无心恋清境”,这是何意?李白还是想隐居? 只是因为当时的盛世才出来做官? 他将他自己的才艺都奉献给了朝廷,而自己如何对待他的呢?让他写诗取乐…… 李隆基闭眼深吸一口气,李白虽政才不佳,但也不至于什么都不能。 他自诩知人善任,这就是善任吗? “太子,你以为,对这李十二,该如何待之?” 李俶起身行礼,恭敬道:“回皇爷爷的话,孙子以为,李十二白文才虽强,但性子过于活脱,待之有二。” “其一,以文治学子于国子监,此虽非要职,但可升之为要职;其二,活脱之性,常以触人,不若设职于鸿胪寺。” 这其二倒是李隆基没想到的,毕竟李白那性子能待宾客? 但他说常以触人,有些外邦人有时候确实难缠,或许让李白去也不是不行。 【李白舍不得这个地方,在他的诗句中也表现了他的隐逸思想,但隐与仕从陶渊明开始就常作为文人士大夫们难以割舍的两条路,像李白、杜甫和王维,尤其是半隐半仕的王维更是几乎像陶渊明一样,完全陷入那种矛盾之中。】 东晋。 果然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 身而为人,怎么可能没有志向,大约每个人在年轻时都有过雄心壮志,有些人坚持下去便功成名就,有些人坚持下去走向深渊,有些人逃避……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被说陷入矛盾之中的王维这几天画了不少的画,每幅画中他也总忍不住题诗,仿佛不题诗就缺少了什么似的。 听到女子的话王维顿了顿。 他并不觉得自己之前做错了什么,先时的隐是为了自己的心,仕是为了自己的家。 但是最近似乎有些不同了。 圣人下罪己诏,近来,朝廷中不断有人获罪,原以为圣人是要趁机怪罪他的,但是这几日对他还是跟从前一样,虽不像是要重用他,王维对此已经很满足了。 他明白,圣人是在等巨幕女子提到他,近来,圣人做事比以往谨慎得多。 这样正好,王维自认为自己并未做过什么亏心事,所以也不怕女子解说。 杜甫心中从未有过像现在这般想要隐居的想法。 只可惜现在的他并不能这么做了,若他没机会入仕倒也就罢了,可如今看来,机会分明已经要来了。 隐居之事,还是等年迈无法做事时再说吧。 到那时,回巩县也好,去成都也罢,应当都挺好。 【但就算舍不得也终是要离开的,李白出蜀之时,写了一首《渡荆门送别》以赠别自己的家乡。】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我”乘舟远渡来到这荆门之外,游历战国时的楚国之地】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战国时的楚地。 众人都目不转睛地望着巨幕。 巨幕之上,一个身穿白衣的年轻人身负长剑站在轻舟之上,抱着手,一派意气风发之相。 那少年太过吸引人,以至于画面都消失了,众人才反应过来忘了注意唐朝时候的楚地是何样子。 余光瞧着倒也是差不多。 【这“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经常用来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相比,但我个人认为场景不同意象不同心境不同,都是很优秀的作品,没什么可比性。】 【李白这次出行的路线是从川渝过三峡然后到荆门,三峡那地方山高水险,而走着走着就进入江汉平原,山峰仿佛慢慢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消失,而江水奔腾,好似流进荒凉的原野。】 【咱们从这个地图上,就能看得出来地势的变化,这里是四川,过来重庆,而后到湖北,荆门在这个地方。】 女子指的那舆图看起来十分神奇,一开始众人都没看懂。 但那些山脉描绘得很逼真,像是长在上面的一般,而水系也很清楚,所以众人一下子就找到了荆门的位置。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不停地在脑子里回想巴渝荆的地形,好似是这画像中所描绘的样子。 原来舆图也能这样画吗? 女子的手在舆图上点了一下,结果不小心将那舆图给缩小……不是缩小,而是同样的舆图,却让他们看到了更多的地方。 但那舆图全貌只是一闪而过,很快就因女子一点而消失了。 怎么回事? 让他们看看他们此时所在的地方啊! 更令他们惊叹的是,他们所处之地往外竟会有那么多地方吗? 而且为何 如此多的水域? 然而,女子对于他们的疑问从来都不在乎,只自顾自地说自己的。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联跟上一联是一起的,都是写景,月亮倒影在江水之上,像是天上落下来的镜子,而白日里云彩不断变化,形成了如同海市蜃楼般的景观。】 【李白诗中很多有关月亮的描写,像白玉盘,像飞天镜,月亮在他的眼中,时常都是不一样的样子。】 【他将荆门附近的美丽风景都给记录了下来,可是他还是觉得故乡更好。“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还是舍不得故乡的水,它也像是舍不得我,奔腾不息跟了万里。】 【直到最后一句,李白才把自己的不舍之情表达出来。】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