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252(1 / 1)

也不是真不明白,刘禹锡就是那样的人,但实在没有必要。 可仔细一想,若不如此,他便不是他了。 思及此,柳宗元也只能笑笑不语。 【在这首绝句的序中,他提到十多年前被贬的事情,然后说再游玄都观,这里空空荡荡,当初的桃树一株也没了,“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而后他又“贱贱”地嘲讽了两句,“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正所谓“树倒猢狲散”,现在树也倒了,猢狲也散了,但他刘郎还在,讽刺效果可以说是拉满了。】 【辛弃疾借用刘禹锡的故事,表达的就是世事无常。】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这刘禹锡当真是个乐观豁达之人。 李商隐想,若自己是他,这时候肯定说不出这番话来。 有时候或许只能是打掉了牙就往肚子里咽。 可现在想想一味忍着有何意义呢?自己左右受气,最后也没能落个好,还不如像刘禹锡至少快活一瞬出了气。 【“翠屏幽梦,觉来水绕山围。”就像是翠绿屏风下的一场梦,醒来后还恍惚沉浮在山水之间。“有酒重携,小园随意芳菲。”带酒重游此地,满园春色依旧,然而物是人已非,“往日繁华,而今物是人非。”】 【还记得当年春日,初识佳人的情形历历在目,“春风半面,记当年、初识崔徽。”只可惜南方的大雁太少,想与之传信却没法子。“南云雁少,锦书无个因依。”】 唐代众人诧异。 初识崔徽? 崔徽是他们知道的那个崔徽? 【这个崔徽是唐代的一个歌伎,元稹曾为她作《崔徽歌》,秦观也曾作《南乡子·妙手写徽真》以同情崔徽。】 啊? 果然是啊,那辛弃疾肯定不可能真认识她。 当是初闻之类吧。 可他写得还有模有样的,倒像是真见过似的。 【然而,说到元稹和秦观,估计很多人脑子里都会冒出一个词:风流。没错,其实我们的英雄词人辛弃疾也是个情场上的风流人物。】 第123章 辛弃疾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风流? 风流本是一个好词,怎的听此女的语气倒不像是在夸赞他? 再一联想到元稹、秦观,辛弃疾就大体明白了幕中女子此言是何意了。 他并不认为这有什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他与她们那都是你情我愿的,有何不妥? 【辛弃疾这一生中有过三个妻子,而且有许多的妾室,什么钱钱、田田、香香、卿卿,他为他的妾室写过不少的词,除此之外,他在外面有露水情缘,甚至还有梦中佳人,啧啧。】 唐,元和年间。 元稹发现这幕中女子对自己似乎有些看法,好似他伤害了多少女子似的,但又不是明说,让他也无法为自己辩驳。 不过,元稹想,若说起来自己的妻妾也没辛弃疾这般多吧,要说也当先说他才是。 或者说是自己写的此类诗文太多,才叫这后世之人误会了吗? 【虽然忧心国家,辛弃疾该享的乐子还是没少的,我个人觉得除却他本身比较风流,这里面可能也有苦中作乐的意思,还有就是他四处奔波没办法稳定下来,导致了他有流连花丛的契机。】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本就不是一个喜欢自怨自艾的人,若不是此事太过于艰难,他也不会为此那般烦忧。 如陶渊明、如李白、如苏轼,他们这些人都可以用乐观豁达来形容,但是也是因为有烦忧才会有相应的乐观与豁达。 人生在世,谁没点苦恼,若还不苦中作乐,那日子便更加难过了。 【在这个临安司农寺辛弃疾也没能待多久,公元1172年,干道八年,他调任滁州知州,在这里他写了一首《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借送自己的同事赴京,表达自己的万千愁绪。】 【其实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每次公司有同事要离开的时候,否管你跟对方关系好还是一般,他要走了你就觉得看他哪哪都顺眼了,希望对方离开公司后能有一个锦绣前程又怕对方的前程过于锦绣,哈哈,开个玩笑,总之就是离别总是能让人的心中产生一种不算美妙的情绪,而此处辛弃疾显然和这个范倅的关系是还不错的,那就更不舍了。】 幕中女子每次说笑,脸上的表情都会有些许的紧张,而后立马解释清楚,似乎生怕他人误会什么似的。 但她说的这话很真实,他们或许能看到他人飞黄腾达,可若是飞黄腾达的人是曾与自己患难与共的人他们会高兴,同时也会失落,为自己的无能而难受。 这不就是人性吗?只要他们无害人之心,这样的想法也不必藏,谁不是如此的呢? 而那些真正装作毫不在意却内心险恶的人才真正可怕呢。 【这个倅是副职的意思,范倅就是辛弃疾的副职,滁州通判范昂,自己的下属能得到重用,其实正常来讲辛弃疾是会感到骄傲的,此处应该也是这样,他希望范昂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到重用。】 辛弃疾当然是希望范昂可以得到重用的,难不成他还会嫉妒范昂不成? 只是范昂去到临安,前途就能一片大好吗,这恐怕不尽然吧。 看不出他这词中之意吗? 那时候他就看出来了,有多少人能在那些人的眼下干净地平步青云? 若官家能清醒些还好,只是可惜…… 辛弃疾他原以为换了帝王,大宋就会好起来的。 可能真如幕中女子所言,大宋的皇帝都不怎么行吧。 而这些话,即便是他这样的人也无法于人前言,只能在心中说说罢了。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开头便直抒胸臆,感叹光阴易逝,老来一词就已经能表达他这样的心情的,因为这时候辛弃疾其实才三十三岁,怎么也算不得老。然而他说他已经感受到了衰老,以前的那些情趣也已经淡去了,甚至面对临别酒时更加害怕岁月的流逝。】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若是人人都能在年轻时候知道时间的重要,那便就更能成事了。 苏轼默了默,不过有时候就算知道时光易逝也没什么用。 像辛弃疾,听幕中女子的意思,他终日为收复北方而烦忧,也知时间可贵,可他似乎什么也没能做得成,这才是真正充满遗憾的人生。 【他为何会“怯流年”呢?我个人认为他对自己的年岁增长可能还没有那么深的感触,更多的是害怕时不待我,害怕自己还没做什么,国家收复的那一日连影子都看不到,而自己就已经要老了。】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