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历史时可能有点乱,明明都是回京,一会儿长安一会儿洛阳的,主要呢还是在长安的,而洛阳多作为陪都,相当于一个辅助都城吧。】 果然。 还真是洛阳。 李世民微微颔首,就得是洛阳。 【而分司就是在这个辅助都城里做官,不用说也能看得出来,两边的工作那肯定是天差地别的,白居易这个时候五十多岁,尤其是被贬江州后,他就已经慢慢对朝廷失望,所以这时候更是想远离政治漩涡。】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的祖籍虽然在太原,但他出生于郑州,对那处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若是自己真想要归隐,去那个地方确实也是白居易想要的。 只是五十多岁他便想要归隐了吗? 曾经有一段时间,他确实有些失望,可也没曾想远离。 他都想要远离了,那大唐恐怕已是无力回天了。 【这一年白居易五十三岁,他在洛阳卜居于东南隅履道里,因为买房子的钱不够,所以还用了两匹马抵,可想而知这唐朝官员的日子不好过啊,辛辛苦苦几十年,在东都买不起一个宅子,白居易也曾有《卜居》诗,诗中写“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不容易,好在在这洛阳也是有了房子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认同,谁说不是呢? 唐朝官员的日子想来是很不好过了,要不然幕中女子为何说他的孩子都饿死了? 但他们这些人还是前赴后继拼尽家产地想要挤进去,为的到底是什么呢? 便是看着这后来无力回天吗? 真正能做事的人,太少了。 他们都必须按照圣人的意思行事,偏偏圣人常听谗言。 此事实乃古今难题。 【这一年,元稹为他编订了《白氏长庆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白氏长庆集》的作者是白居易,里面都是他的诗文,长庆是年号,但是这诗集是元稹汇编的,其中的序言也是元稹写的,不要搞混了。】 元稹惊喜地看了白居易一眼。 这事情是他先时就很想做的了。 白居易写的那么好的诗作,他自己也都已有初步划分,元稹是很乐意帮他编订诗集的。 而且这个序由他来写也是极好。 【他在序言中对白居易做了简单的介绍,他写到两人从一起登第一起做秘书省校书郎开始便时常以诗文赠答,后来他被遣江陵,白居易做翰林学士,两人就开始了异地,紧接着白居易贬江州,他去通州,两人之间的诗文唱答也还继续着。】 两人之间的感情好,不管身处何地,他们两人都是对方的挚交好友。 但是维系两人这般关系的,便是这诗文唱答。 与旁的人不是不曾唱和,但与对方的是最多的,因为两人的想法过于契合,除却对古今诗文的理解,便是说些日常琐事也觉十分有趣。 说起来两人还是有些惆怅的,这样虽然好,但是他们谁不是想着有机会就能够一同出游一同饮酒呢? 偏偏遇上这么个好友,却被那些奸佞害得久难见面。 如今可好了,他们所想要的日子,终于要来了吧。 【他们两个的诗文就在这些地方流传开来,并且逐渐扩大影响力,少年们 “递相仿效,竞作新词。”元稹将他们的诗称之为“元和诗”,一开始,白居易的那些《秦中吟》、《贺雨》、《讽喻》等等诗都没什么人知道,这二十来年间,“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不书。”传播广了,到处都是他们的诗,“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都不只是那些少年们喜欢了,而且模仿的人也很多,简直是“处处皆是”,不仅如此,还有伪作,就是假借二人名头去赚钱的。】 元稹叹息。 “如今已然如此了。” 白居易的诗作影响力太大。 而江湖上但凡挂了给白乐天之名的,卖出的价钱也是更高的,若是诗集就更能赚取银两了。 原如此有名是好事,被人模仿也不是什么大事,可那些人如此做,确实是埋没的好诗也就罢了,若诗差了,写的东西有违人伦,那是害了白居易。 如此,还不如他们自己编订诗集,明白地告诉众人乐天的诗是哪些。 【这里很明确地说出了元和体诗的大体来历以及成形的过程和影响力,两人在元和诗坛上的地位是很高的,后来元稹又将其分类,此处的分类大概是用的我们之前说过的白居易自己做的分类,什么讽喻、闲适、感伤诗,“讽谕之诗长于激,闲适之诗长于遣,感伤之诗长于切……”都有其界定。】 界定的好处便是能够让看白居易诗作的人更加了解白居易。 也能让爱诗的人更好分辨那是否是白居易的作品。 至于学习模仿,白居易和元稹其实并不甚在意。 因为这不正是他们想要的吗? 他们一直想要的就是众人也能做到在诗歌中反应这世间的现实进而传扬出去。 只是这冒名顶替倒也实在大可不必。 【白居易在洛阳的日子过得应该还算闲适,曾写下《洛城东花下作》等作品,但是他却并没有能在这里待多久,原因有可能是穆宗去世,敬宗即位,白居易熬了多少个皇帝了?别急,后面还有好几个。】 李纯傻眼。 好……好几个? 他清楚白居易的,以他的年纪,出生时该是代宗。 如今到自己已经是第四任皇帝,后面还有几个? 这比听到自己会被人害死还叫李纯惊讶,为何会如此呢? 真就如幕中女子所言,一代不如一代? 若是那般,也难怪大唐会灭亡了。 【咱们数数,从唐代宗李豫开始,德宗李适、顺宗李诵、宪宗李纯、穆宗李恒、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白居易活了七十多岁,唐朝经历九个皇帝,平均下来九年不到,加上他生前和死后的那几年,满打满算这些个皇帝平均即位年限十年,这估计也是唐朝后期不稳的很大一个原因。】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已经是高寿的武则天眯了眯眼,有点不敢相信幕中女子所说的话。 平均不到九年。 这些皇帝,不务正业,连自己都养不好吗? 这般更替,朝堂自然不稳,那大唐江山如何稳? 可为何会如此呢?这些人是招了什么反噬? 唐,元和年间。 李恒! 李纯笑得难看,果不其然是他这个太子啊! 发动宫变害死自己,然后他当皇帝,不过几年就被毒死,这就是报应吗? 他给了身旁内官一个眼神,内官会意退下带人往东宫而去了。 【而这些皇帝中大多都不行,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