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他的文章。 他不是没被人夸过,但大唐诗文能者比比皆是,他只是其中一个,幕中女子竟说他难以超越。 唐诗与宋词的差别? 韩愈仔细地思考了一下他们的诗,又想了想幕中女子提到过的宋词。 好像是有那么一点,宋代的那些东西读起来更加简单一些。 以往他们可能会觉得那样的诗文显得不够沉稳,但现在却也看出了些不同的感觉,都是因为幕中女子的讲解。 可幕中女子也没有逼着他们这样去以为,而是他们的诗文中确实有他们从前忽略了的东西。 【我们看唐诗与宋词,它是经济发展之后,文化快速发展的产物。经济高速发展,读书识文的人就更多了,看得起书的人更多,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小就有机会读书,所以为了能满足大多数人能够看得懂,社会上流行的东西它就从阳春白雪变成了下里巴人,懂吗?所以没有谁好谁会,流行什么东西那就是市场选择的。 】 这话让许多人陷入了沉思。 流行的东西都是市场选择的。 尤其是许多宋代的人明白过来。 大抵是从白居易的时候开始,他让许多人意识到了人人都是可以看懂诗文的,而多读书能明白更多他人的事情,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所以他们要读书。 但是他们的条件注定让他们无法像那些王公贵族从小得到很好的教导,于是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参差不齐,而且十分口语化,久而久之,市井间传唱的一些歌曲也被文人士大夫喜欢,慢慢变成了一个朝代的标志。 是这意思吧?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也因这说法吃了一惊。 这说得实在是太有道理了,词的出现有了更好的解释。 它是因为经济发展了,读得起书的人更多了所以才出现的,所以没有人能看不起词。 【当一个东西流行到了极致,也就是咱们说的烂大街了,这个时候就会有人开始怀旧,人们就会纷纷想起曾经那些“高雅”的东西,而这个时候认为的高雅的东西,在它流行到极致的那个年代,它就是俗的,这就是我们之前说的雅俗其实没有一个界限,它只是某个年代某一部分人都某些东西的定义。】 很显然在后世看来词就是很高雅的体裁。 然而谁能想到如今会有那么多人还认为词只是勾栏瓦肆之语呢? 【我们来看韩愈和王安石的文章的时候可能也就是这样的感觉,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文章是又有深度,写得又很好,再加上他生得早啊,还记得白居易曾经提到过的人们总是“荣古陋今”吗?所以自然而然地在王安石的那个年代,大家觉得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的文不如韩愈那都是正常的。】 唐,元和年间。 人有时都是如此的,不仅荣古陋今,甚至还会觉得以后的也比现在的好,总之现在的都是不好的。 白居易也开始反思自己说的话是不是不够妥帖。 每个朝代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抛弃其短处,保留其长处才是对的。 就像宋朝那苏轼保留骈文一样,他也应该学习。 【我们学过政治,都知道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韩愈有韩愈的好,但他不是绝对的好,他在八大家之首的前提下,自然也有赶不上别人的地方,比如说他的文章有深度了,那能读懂的人就少了,就好像他的《进学解》,名篇,劝人读书的文章,但其中内容之庞大,包含了他对《春秋》、《左传》、《诗经》、《离骚》、《庄子》、《史记》等一系列诗文的精简的评价,如果你没了解过这些诗文,你可能能知道他说的意思,但却不能理解他的意思。】 这话说得有点深奥,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意思是没有绝对的事情吗? 白居易听到幕中女子这样讲解韩愈的《进学解》,他也有些感兴趣了。 他猜幕中女子迟早是要讲解到韩愈的,不若他让人帮忙先去问问韩愈那《进学解》到底是什么。 不会也是他现在还没写的文吧。 若不是他与韩愈算不得太熟,他就自己去了。 白居易有预感,若是他能看到这篇文章,他就大抵能明白古文运动了。 劝人读书,不知与劝学又有何不同之处。 【所以咱们很多时候啊,比较,比的就是自己心里对被比物的看法,如果再评价时写上前提,那可能就会比较好,比如咱们说李白的现实主义作品不如杜甫,杜甫的浪漫主义之作赶不上李白,这样带了前提应该比较能让人认同,你若直接说谁比谁好,可能没人能服气。】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观点李白和杜甫倒是承认的。 原本杜甫倒也不认为自己的诗能与李白一较高下。 他可是李白诶! 但是他看了幕中女子对自己的讲解,自己在安史之乱写的那些诗,那确实是李白的现实主义作品赶不上的吧。 不过,杜甫也很清楚,至少现在,自己当还是比不上李白。 【“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我”和您的那些晚辈们一起来拜访您,您这么重视我们,真是让我们受宠若惊啊。“抠衣”,古代的那个裙子,前面不是有一节行礼的时候要给它掀开?就是这个动作,这里代指的拜访行礼吧,我对古代服饰礼仪不是太了解,大概就是那意思。而“倒屣”指的是把鞋子都穿反了,这里突出的是欧阳修对他们的重视。】 幕中女子说着还起身给大家演示了一下,动作之间依旧粗犷无比,毫无小女儿形象。 看得众人那是啧啧摇头。 为何这幕中女子懂得这么多,却独独不懂礼仪呢? 看来她说得真对,这世间那就没有绝对优秀的人。 【但是王安石怕自己担不起这重视,怕自己只是徒有虚名,“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然后客气地说:“您给我的赞赏的诗,简直是不敢担不敢担啊!”】 【这两个人的互赠诗真的有点搞笑,很不熟的样子,但是也能看得出来欣赏与尊重的。】 第167章 王安石(小修) 【我们了解了一下王安石变法之前的一些经历和诗文,也大概地知道了他为什么变法的一些原因,公元1058年,嘉佑三年,王安石又被调为度支判官,他进京述职,写了一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长达万字,第一次表达他想要变革法度的想法。】 各个朝代的人们都睁大了眼睛,来了来了,终于来了。 他们终于能看看这幕中女子所说的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是什么了。 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的是,幕中女子说的是第一次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