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351(1 / 1)

很多人是真正为着大宋的。 而官家,但凡心中还有大宋,不想让大宋就此覆灭,官家就会支持他。 有了官家的支持,事情总会有转机。 一定是如此! 【而针对军事羸弱和冗官冗员也有一定的措施,比如保甲法就是为了节约军费,把所有的农户归为编制,但凡一户中有两个男丁的,就要有一个抽为保丁,这个保丁要在农闲时候参与训练等任务,相当于是民兵和民兵预备役。】 【这个法子的本意也是好的,但是这个好其实是对朝廷的好,而不是对百姓的好,那个时候流寇横行,组织民兵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止百姓反抗,维护治安,这应该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到底不是正规军,面对那些亡命之徒哪有胜算?】 百姓们一个打击未消,另一个打击又来了。 这是服兵役? 大宋一向是募兵制,为何突然让他们服兵役呢? 就为了节约招募士兵的银子? 可是他们不都是上了税的吗? 他们本就要服徭役,再去服兵役,还有谁能种粮食? 【而且当时还有募役法,大家想想,本来这些百姓就是要服役的,但是现在又多出来一个兵役,朝廷出一个募役法让许多人免受徭役,却要付钱,现在又多了一个兵役,那就是服役还得服,只不过是徭役变兵役,在此基础上白白给了钱,这样的规矩百姓自然不高兴,更别提实施过程中还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百姓不高兴? 众人冷笑,放谁身上谁能高兴? 独独王安石觉得并没有什么。 为国效力本就是应该的,又不是让他们一直在军营中待着,不过是维护治安有何不妥? 这些天他主要就是管军务,军费支出太大,朝廷实在难以承担了,要不然他当也不会想出这样的法子。 但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才是他最担心的,不会又是那些贪官污吏的污糟事儿吧? 【比如服役的时间说是农闲,但是到底什么时候是农闲呢,那不是上头说了算?而且每个地方不一样,每个地方的主要农作物不一样本来就不同,这样势必会影响百姓的农业,再者百姓本来种田就辛苦,好不容易有点休息时间还要去义务劳动,好家伙,955变997,谁乐意啊!】 众人没去想955、997什么意思,但是有一点却让众人比较激动。 又是这样,农忙农闲他们说了算,丰收歉收他们说了算。 一群从未种过田的对着他们的庄稼地指手画脚,可笑! 【而且这保甲制,有教头、保长、大保长、都保长等一系列的职位,这些职位看似有一个不错的晋升机制,干得好有机会往上升,但是这时候就成了资本的游戏,有钱有权的人要么成为了操控游戏的人,要么就想办法逃离了这个保甲,剩下受苦受累的就只剩下了最穷最苦的百姓。】 百姓们都听麻木了。 他们就只能是最苦的吗? 总听人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是他们怎么才能把这舟给沉入水底呢? 然而,就算这舟沉入了水底,他们这些水就能好过了吗?只要他们在的一天,就会来新的舟。 【关键是他们服役后的效率也并不高,没有得到系统的军事化训练,反而还要去做各种杂碎琐事,变成了一种变相的徭役,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只是白白出了钱。】 【总之保甲法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这直接导致后来许多人宁愿自丨残也不愿意成为保丁,甚至还有很多人被逼为寇,这与保甲法设立的初衷可以说是背道而驰了。】 王安石什么也不想做了。 若是官家不整肃朝廷,他们做什么都没有用。 宁愿自残,被逼为寇,他还成了一个罪人了。 虽说是在心中气了一下,可王安石的脑子依旧疯狂运转。 他想了许多种可能,好的坏的,最后依旧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他需要帝王支持。 【在这保甲法下还衍生出来了保马法,就是让这些保丁养马以节约财政支出,其实是把朝廷压力给到了百姓的身上,说是可以减免一些赋税,可是养马并不是一件多轻松的事情,有些百姓还得自己出银子去租牧地来养马。】 养过马的人才知道马有多难养。 更何况还是帮别人养马。 这一条许多人也不能答应。 可想到这儿,众人也只能敛眉不语,答不答应,他们平头老百姓说了算数吗? 【虽然这些措施并不怎么好,但是在军事发展方面,王安石进行军士测试,裁剪老弱兵士,废除更戍法,也就是士兵时常调动但将领不动的法令,施行将兵法,解决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问题,另外实行军器监法,使北宋的兵器质量也有所提升,所以在这一段时间里北宋的军事实力是有很大的提升的。】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早知道王安石变法,可如今听着还是颇多感触。 大宋不幸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此。 可是幕中女子说得对,但凡存在的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太丨祖皇帝没有错,这更戍法也没错,错的是后人的一成不变。 王安石是值得尊敬的一个人。 【除了这些还有关于人才方面的改革,主要是为了引导舆论,但是也算是挖掘人才,唯才是举,而且注重实用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为许多下层人才提供了发挥才干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改以前以诗词歌赋为主的科举转而注重经学,也就是经义策论,这可以说是后来明清八股取士的前身,但王安石的本意并不是拘泥于经学内容,而是希望学子们可以发散思维对经学有更不一样的理解,要经世致用,用经学去解决实际问题。】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改以诗词歌赋为主的科举? “岂不闻,诗词歌赋才是最难的?”李白顾自说了一句。 杜甫自然赞同,若论难度当然还是诗词歌赋更难,儒家经典也就那么些书,多读几遍总能学会。 但是用经学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倒也确实不是很简单的。 【但是所谓的经学就那么些内容,尤其是后来的朱熹《四书集注》成为取士标准,大家就铆足了劲儿了解这几本书,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书呆子,不过这肯定也怪不到王安石的头上,不管从哪方面来看,王安石当时的这一举措在当时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不然也不能一直保留下去,就连一向不对付的司马光也挑不出什么不是来。】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司马光无言,怎么说得他像个无理取闹之人? 他什么时候会随意挑刺了? 王安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