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364(1 / 1)

李白此番经验最为丰富,那自然不可能一直闭门不出。 或互相拜访,或诗会雅谈,或将好诗好文赠出去,若是现在这种地方还真是难以扬名,但若是终南山那种能人聚集之地便简单多了。 但此话一说也就长了,李白只略略提过继续听着幕中女子之言。 他发现这幕中女子似乎总喜欢将他与王维放在一处提及,让人不解其意。 【这首耳熟能详的作品,写于王维的青春期,不过在那个时候十七岁应该已经算是大人了,他出门在外思念家乡,故而写下这部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此山东非彼山东,这个山东不是指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山东省山西省的山东,而是指的华山以东,也就是王维在山西的家,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山东是太行山以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其实这首诗都不用我们去解释,其含义是很明了的,九月九日重阳节,本来是和亲朋好友一起登高、赏菊、插茱萸的日子,所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朋好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转换了视角,他想象兄弟们登高插茱萸时想到自己。】 如女子所言,这是一首十分简单的七言绝句。 但众人也大概能明白这诗为什么能耳熟能详。 就是每个字都很简单,拼在一处又十分能表达情感,无一字多余。 【这首诗其实就是一首简单的抒情之作,表达他的思乡之情,像李白杜甫以及其他的许多诗人在离家求职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作品,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就是他出蜀时的思乡之作。】 说起这事,杜甫心中还有些愧疚。 他本是说好要与妻子一道回河南的,可是转眼又出来了。 他这么出来,除了花费银两还是花费银两。 好在这次是圣人主动召见他,他再试一次,若能行,他必好好做事,若不行则回老家再不出了。 而他有良妻,能够理解支持他,也是让他比较欣慰的地方。 他想若是对方有什么想要去做的事情,他也必不拦着。 这些日子他想得明白,自己若是身为女子,怕也不会想成为男人的附属物。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王维前期的作品和他后期的那些富有画意美感的山水诗是不同的,相对会朴素很多,但是你要跟我说这是王维作品,我也不觉得奇怪,其中也有一种他的味道,这大概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曹丕说的“文以气为主”,也就是个人的风格。】 【个人的风格随着阅历等因素的影响会慢慢改变,但骨子里透露出来的东西是不会变的,我们来看看王维他的创作中的属于他的点是什么。】 其实这种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是最难理解的。 自从巨幕出现,可是难为了许多教书先生。 他们中有许多都是熟读儒家经典的,但是幕中女子所说的许多东西却是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畴。 这魏文帝的文学理论他们不是没有了解过,甚至是比较熟悉的。 但是这种东西是需要自己去体会的,是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每当有学子来问他们的时候都会让他们焦头烂额,没法时也只能举个例子来表达,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下见幕中女子说要看什么点他们就来兴趣了,他们倒是要看看幕中女子预备怎么讲。 然而,没想到的是,幕中女子却又像往常一样,说着说着就转到了其他的话题上。 【公元718年,开元六年,王维十八岁,前些日子才和他一起隐居的好友祖自虚离世,他写下《哭祖六自虚》为之送葬,而后他还写了一首《洛阳女儿行》。】 王维沉吟半晌,他怎么觉得巨幕的出现就是带着他们回忆一下过去的那些喜怒哀乐的。 当时遇上那悲痛的事情,他是难过的,悲伤的。 可是时过境迁,再听到那事,已然能坦然面对。 人生来哪有不死的? 【从他的这些诗句中我们能差不多总结出王维前期作品的特点,首先是带着年轻人的朝气,还是像我们前面说的那样,有点愤青,看到什么不合理的现象就激情开麦,这样的感情直露的作品也就常出现在前期。】 幕中女子提到了愤青,难道愤青就是有朝气的年轻人的意思。 但愤字当头,或许是对事情容易愤怒的年轻人。 不过激情开麦一词又难倒了众人。 【像我们之前说的王安石、白居易,其实都是这样,到了后期,他们的讽刺之作都变得更少,更多地表达的是自己的生活和失意,都是一种看淡红尘的感觉,但是如李白、杜甫,他们又不一样,他们二人前期都像是那驰骋天涯的骏马,他们的着力点是社会的上层,更多地将自己的志向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观察到的事物、在意的事物也都不是日常生活看到的一些不如意、一些社会不足。】 李白和杜甫对视,不太明白其中含义。 观察到的事物…… 那些百姓的疾苦,他们当然也是知道的啊! 社会上的不足、朝堂局势也都有关心,先时他们还在一处讨论圣人好大喜功之过呢,幕中女子何出此言呢? 等想不出答案,他们才回过头来想到王安石和白居易,和他们对比的话,现在的他们的作品中确实少了一些百姓们的生活,是这个意思吧? 【当然了,我相信社会上若是有不足他们也一定能看到,即便是在开元年间,社会上肯定也不可能是事事完美的,但是那个时候的他们带着对朝廷的一种接近于盲目的崇拜,他们不会觉得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他们只会觉得那是很个别的现象,那都是某一些人的问题,毕竟不管是什么年代都会有坏人。】 两人同时蹙眉。 似乎确实如此。 以往他们都觉得这世道不公,但又习以为常。 因为这世间本就如此,若不是后来经历这许多,他们还真没想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在他们的想法里,只要能将那些恶人除了,这世间或许就能变得美好了。 但是恶人如何能除得尽呢? 除了恶人,好人又变恶人。 而且好人与恶人之间的界限又能清晰的划分在何处呢? 有些盗贼劫富济贫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所以他们所需要的是朝廷的约束,朝廷规定不能劫财,那劫富济贫也是坏人,若是没有约束,岂不是人人都能打着劫富济贫的幌子敛财了?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我还没研究出来,大家可以自己思考一下,我觉得或许是跟他们的幼时的经历以及他们的性格有关,但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像王维、王安石、白居易一类,他们是先着眼于现实,或者说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