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汉武帝时期来说,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事情搞得轰轰烈烈,确实获得了很大的效果,但是汉武帝他自己为什么还会有穷兵黩武呢?如果他真的独尊儒术,那穷兵黩武的事情绝不可能发生,不止是他,后面的许多的帝王都是一样的。】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刘彻竟无法反驳这话。 确实如此,他自己并没有真正地完全贯彻儒家思想,他也从未想过真正地去贯彻它。 可是如今这样被女子大张旗鼓地说出来,那他们的计划,怕是要重新制定了。 【他们将儒家学说奉为圭臬,但是骨子里也很少真正地独尊儒术,因为他们都很清楚,要想真正地达到儒家所追求的境界,那是很难的,所以他们大多数把儒家作为统治工具,而依旧行百家之事。】 幕中女子简直就是她们的代表啊! 许多心中早有疑惑的百姓们不禁感叹。 他们虽不服,但却也没人敢随便说出来。 这些话是不能随意说的。 稍有不慎就会被问罪,可是这些不是事实吗? 【然后司马谈说到墨家,谈到墨家的话,咱们脑子里可能出现的就是“兼爱非攻”、节俭、重视科学技术,这么一看的话,其实墨家学说的优点是很多的,司马谈这里觉得不好的一点是墨家的节俭,他认为这个是很难达到的,因为他们主张的节俭是所有的人都同样的节俭,你看像咱们现在所说的都还是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吧?】 说到这儿,许多百姓不太懂了。 节俭他们是懂的,这要节俭还不容易吗? 大家都不要铺张浪费不就好了?这很难吗? 【那根据我们现在的想法,我们用比较表面的想法去剖析一下,就是本来大家吃萝卜青菜,但是有些人比较厉害,所以就允许这些人可以先富起来吃鸡鸭鱼肉,然后他们用他们的鸡鸭鱼肉所产生的肥料带动只会种萝卜青菜的那群人,逐步让大家都吃上鸡鸭鱼肉。】 这么一说大家就懂了。 这不是很好吗? 大家都能吃上鸡鸭鱼肉,这多好啊! 百姓们巴不得能够马上施行这样的政策。 但是贵族们对此却嗤之以鼻。 这不过空口白话罢了。 自己富裕了那本来就是身份的一个象征,谁要去带动大家一起富起来啊? 众人都不理解这后世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他们不相信能有这样的政策,但是在心中却也都暗自地期待着。 毕竟,大家都能吃上鸡鸭鱼肉,这是何等的盛世才能达到的啊! 【我们这个想法是很美好的,最后大家都很满足,但是依据墨家的观点就是,大家要节约,所有人都一起吃萝卜青菜,不能浪费。】 这有什么问题吗? 许多人又不懂了,这跟刚才所说的,有什么区别吗? 但有些人却明白了。 终于明白了墨家为什么会失败。 试想若是自己本来就吃得起鸡鸭鱼肉,却每天要跟人一起吃青菜萝卜,又不是出家为僧了,为何要如此? 【啊这……我这个比喻可能不是特别准确,但是其实它就有点这么个意思,在那个时候阶级是很明显的,贵族阶级能接受这样的规矩吗?那肯定不行,但是呢他们的重视科学技术的观点却也是很值得保留的,司马谈就是这样的想法。】 【说完墨家,他又提及法家,“严而少恩”,这个从秦国的历史中就能看得出来,是决不能只信法家的。】 公元前127年,始皇帝三十年。 “咳!”嬴政轻咳一声,掩饰自己的尴尬。 知道了,他都知道了,不必再多说了。 【而法家之后是名家,这个名家主要是搞逻辑辩论学的,他们并不是很出名,我们也不需要了解太多,他们主张将事实与语言分开,这是什么意思呢?】 【说几个他们的辩论命题大家就知道了“白马非马”,“白狗黑”,还有“火不热”。说到这个我觉得还是有点意思,有点像诡辩,但是呢又好像有点道理,比如说这个“火不热”,他们认为火本身是不热的,等人以为它热了,它才热的。那我可不可以这么认为呢?只要我觉得冰是热的,那冰也可以是热的。其实如果一开始热的这个字它就是冷的意思,好像也有点道理。】 这是让百姓们最困惑的一个点。 这些名家的人,大概是吃多了闲的吧? 还什么白马非马? 什么跟什么啊? 【但这个道理有点,也不多,毕竟咱们的汉字那是从象形文字来的,热下面的四个点那就是火的意思。】 【这个名家多少有点唯心主义,有点无聊,不过呢,很多时候不管是思想的进步还是行为的进步常常是由一些无聊的事情而产生的,比如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思考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这不无聊吗?这么无聊的命题却衍生出了万有引力那么伟大的概念,所以咱们不能说这个名家一无是处。】 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 这是什么问题? 众人第一次听到这样的问题,觉得十分新奇。 苹果是什么东西,否管是什么东西,想来该是一种果子吧。 果子从树上掉下来,难道不是因为它成熟了吗? 【而且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期,正是这么多的思想的碰撞所以才会有那么辉煌的一个社会发展的时期,然而后来不管是秦始皇焚书还是汉武帝罢黜百家亦或是后来的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这些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与行为,他们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体现,但其实也是思想发展的一个退化。】 被提到的几人沉默了。 对他们的思想深信不疑的人也沉默了。 而后有人悄悄地问出了声。 “这又是发展,又是退化的,那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啊?” “谁知道呢?” 【司马谈也觉得其实就是要采百家之众长,只不过他是把这些都归结到了道家的头上,他认为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所以要以道家为纲领来做事。】 公元62年,永平五年。 看吧。 班固就说,这不是有问题的吗? 他不正是这意思? 【首先,咱们说了,司马谈在遵从道家的同时,是不否认各家之长的,其次,这是司马谈的观点,司马迁对他的观点是有继承的,但是也没有完全继承。】 【我们只要仔细地读一读《史记》就能看得出来,虽然司马谈可能是偏向于奉行道家,但他绝对不是摒弃儒家的,据说是他让司马迁做孔安国和董仲舒的弟子的,这两位明显的儒学大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