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161(1 / 1)

没有显微镜甚至连试管都没有的华夏古代,本来就很容易受到各种宗教甚至是巫术思想的影响。你总不可能指望一个六七百年前的古人,就能无师自通的写出《微生物学导论》和《高级病理生物学》这样的东西吧?况且,说不定几百年后的人看我们的一些书籍,也会觉得,哇,里面好多错误。】 同样是1590年。 年老的李时珍放下了笔,欣慰的合上了自己眼前的书稿。《本草纲目》历经三十年,终于完稿了。而跨越几万公里,在荷兰。一个叫亚斯·詹森的眼镜商人发明了一个简易的仪器。 将近一百年之后,一个叫做列文虎克的荷兰人从这个简易的仪器中获得了灵感,开始自己磨制透镜。 他将几片透镜组合起来,最终发现了一个神奇的新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许多人类肉眼所看不到的细小物体正在活跃着,繁殖着。人类开始进入了微生物学时代。 【用挑刺的眼光去看待古代的书籍,无视它90%的优秀的值得肯定的一面,只看它具有局限性的10%的一面,然后认为这本书很愚昧,这样的态度和观点才是最愚蠢的!】 【站在古人的智慧上发展,然后用骄傲的眼神看向古人,觉得他们都是渣渣,就自己最优秀。】【有些人可真是太了 不起了。你这么秀,怎么不上天呢?】仙画中响起了一阵阵的掌声。 然后哗啦一声响,长长的卡通火箭冲向天空,离开地球。 没人以为仙画是在夸他们,是个人都能听出后世女子的阴阳怪气。 “你怎么不上天呢?刘彻重复这句话,哈哈大笑起来, 这后世的话语虽然过于直白,但是倒也有几分意思。 而且因为直白,听上去就更过瘾。 只有朱元璋哼了一声,觉得骂得太轻了,完全不如他。这李时珍可是他们明朝的,他天然就有好感。所以那些人就该骂! 只有几位有心人,比如葛洪和孙思邈,还有尚方中的一些大匠,在列文虎克磨透镜的时候就伸长了脖子。 显微镜! 原来这东西是这样做的。葛洪对鲍姑道: 好似琉璃。 比琉璃清透。鲍姑皱眉, 且琉璃贵重,也很难寻。葛洪不在意的摆摆手: “先找找看。” 他虽是隐居,但也是有人脉的。很多世家名士们来寻他炼丹修仙和看病。 自从上次讲病毒和病菌,葛洪就对显微镜上了心。反正现在也不好炼丹了,那就琢磨琢磨这个也不错。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⑤ 【不管抨击的人怎么抨击,为了黑而黑的人怎么嘲讽,可以肯定的是,当如虫豸一般的他们都化为历史中的尘土时,《本草纲目》依然会光彩夺目,千古流传。】 【写出《本草纲目》,作为药学家、博物学家而闻名于世的李时珍,登上华夏古代十大名医榜,名不虚传!】 【接下来,就到了我们名医榜的最后一位,叶天士!】 第68章 盘点十大名医,长寿的秘诀(十七)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即使你们的身体和名声都已经消亡殆尽了,也不会阻碍《本草纲目》像长江和黄河那样,万古流淌! 其嘲讽与轻蔑之情跃然于纸上。 李世民脱口而出:好诗! 其余朝臣们也都纷纷道:的确是好诗。不知道是哪位诗人所作? 有人露出痛心之色:“这么好的诗,仙画怎能不放出全首?” “哎,要是我大唐也能出如此诗人就好了。” 只能说,诗圣的诗的确是具有无穷魅力,一下子太极宫中的众人甚至都忘记了仙画还在播放,久久停留在这句诗带来的意境里。 而原本想要立刻着手去修改《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此时则按捺下了焦急的心思,听完这位叶天士的故事再去也不迟。 … … 【要讲叶天士,了解他的成就就必须先提到张仲景和吴有性。】 【张仲景,UP主之前也提过,大家应该也都熟悉了,他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从此成为了中医们人手一本的宝典。在这本书里面,他将一切外感引起来的疾病都统称为“伤寒”。】 【外感大家可以理解为外部的病毒侵袭。】 【但这是一个大范畴,太笼统了,所以张仲景之后的医学家们也都在这个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细化研究。】 在坐堂的大夫,旁边的架子上放着一本《伤寒杂病论》在挑灯夜读的大夫,依然在看《伤寒杂病论》 在给弟子传授知识的大夫,依然讲的是《伤寒杂病论》。他们穿着不同朝代的服饰,在不同地域的环境中,相同的是都在研究《伤寒杂病论》。 和张仲景差不多朝代的大夫们都在感慨:“这《伤寒杂病论》在后世竟然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之前仙画说的时候还不觉得,现在倒是真看出来了,不免有些羡慕。 也有年轻的大夫已经开始在打包行囊,准备前往岭南找张仲景,希望可以学到《伤寒杂病论》里的知识。 只有张仲景本人,眉头深锁。 他的弟子有些疑惑:师父,为何还如此闷闷不乐? 张仲景缓缓道:“仙画根据时间的早晚来 排序,我和那叶天士之间隔了差不多千年的时间。可这千年以来,居然还在看《伤寒杂病论》? 若说他不为此感到高兴那肯定是假的。 但一细想,怎么就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呢? 难道这千年的时间竟然白过了不成?就没有医生对自己书里面的观点提出疑问?就没有什么典籍是可以和自己的《伤寒杂病论》相提并论甚至是有所超越的? 弟子也一惊,明白了自家师父的忧虑。 这代表着千年来,在伤寒上的研究,可能就是止步不前啊!正惊疑的时候,仙画缓缓道—— 【元末明初的时候,就有一个医生叫王履明,就提出来“温病不得混称伤寒”,试图将“温病”从伤寒这一大类里剥离出来。】 【到了明朝崇祯十五年,又起大疫了。】 【说句题外话,建安大瘟疫和崇祯大瘟疫,都处于历史上的小冰河时期,气候变得异常,整体气温越来越冷,所以大概率也会造成病毒的活性变强,存活时间变长。而也因为天气变冷,粮食收成下降,容易引发各种饥荒,草原上的异族也会因为少粮而大肆进攻中原,引发战争。这就是现在很流行的“气候影响朝代更替”的观点。】 鹅毛一样的雪慢慢悠悠的落了下来。 半夜被冻醒的老农颤颤巍巍的起来点了一个火盆,这才终于好受了些。他老伴嘟囔道:“今年下雪是不是早了点?”这几年都越来越早了。今年感觉尤其冷。 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