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462(1 / 1)

是无能,竟然就任由这弗朗机人就这样在濠镜住下了?还敢修建炮台?简直是活腻歪了! 算了算了,别想了,反正日后大明绝无可能犯下这等会被后世嘲笑和唾骂之事! 明万历。 张居正汗水涔涔,背上竟然湿了那么一层。 他的幕僚们欲言又止:“大人,这濠镜……” 他们当然是知道的。 他们的大人和弗朗机人以及西班牙人来往颇多,而且对濠镜之事也是默许的态度,严格的来说,是一边利用西洋人参与到商贸一事中,一边又提防和管制着他们。 幕僚见他脸色苍白,忙劝慰道:“大人,您在濠镜置官防守还修建了闸口,本就是为了能够管控这些弗朗机人。只是朝廷禁止与倭国通商,而且我们也抽不出更多的水军去对付海盗,只能和西洋人合作。” “濠镜一事,并非您之错。” “而且,现在也的确只是租借而已。” 张居正苦笑摇头:“我早就知道,一旦朝廷势弱,这些西洋人绝对会起乱子,所以才这样提防他们。” “是我心存侥幸了。” “濠镜虽算不上从我手中被人夺走,但起因确实有一半在我啊!” 他竟然差点就成为了华夏的罪人。 幕僚们眼中含泪:“大人,您不能这样想。日后,咱们大明还是可以将濠镜收回,将这些西洋人给驱逐出去的!” 张居正一愣,挣扎出黯然情绪,精神一振:“对,你说得对,还是有机会的。” 只要他的革新变法成功了,大明的国库国力强盛起来,收回区区一个濠镜并不在话下…… 【一直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才回归祖国,结束了它的被殖民史。】 在庄 严无比的会场里面。 一片肃穆之中,在场人士和电视机前无数人的注视之下,葡萄牙的国旗缓缓的降下。 激昂的国歌声响起,五星红旗和澳门的区旗冉冉升起。 【扯远了。】 【葡萄牙人为什么盯上了澳门,因为他们要靠这个作为根据地前往日本,并且做日本和华夏之间的生意。】 【他们开辟了两条航路,一条是澳门-果阿-里斯本,一条是澳门-长崎。】 【后面这条,主要就是做华夏和倭国日本之间的转卖生意。】 【日本有银两,很多很多的白银,而他们迫切需要来自于华夏的其他物品,比如生丝、瓷器、茶叶等。】 葡萄牙人的商船到达长崎之后,立刻被长崎本地的商人们团团围住。 “要生丝!我要生丝!” 葡萄牙人报价:“生丝每百斤五百两白银。” “要红线,越多越好!” 葡萄牙人继续报价:“红线每斤七十两!” 还有铁锅、水银,甚至是缝衣针等,但凡是大明所产,都受到了日本商人们的热烈欢迎。满满的一船货甚至连码头都不用出就销售一空。 葡萄牙商船的水手们将整箱整箱的白银搬运上船,在长崎寻欢作乐一段时间后又返回到了濠镜。 然后他们再派人拿着这些白银去到太仓、广州等地,大量购买生丝、铁、茶叶这样的货品,运去自己的欧洲老家。 白银,就这样从日本逐渐的流入到了华夏市场之上。 【每年,葡萄牙商人在贩卖华夏丝绢到日本的这个生意上,就可以获利235万两!】 【而南美洲的白银流入,则主要是依靠西班牙人的商路,他们的中转地是马尼拉。】 万历年间,菲律宾的一位总督给西班牙国王写信。 信里面抱怨了这样一件事: “所有的银币都流到中国去,一年又一年的留在那里,而且事实上长期留在那里。” 【由此可见,当时华夏所生产的货品,对全世界的吸引力有多大!】 【即使只是开了一道海禁的口子,就已经是这样的盛况,不敢相信若是全面放开,且国内航海技术也能跟上的话,会是怎样的盛景?】…… 天底下的商人们发出了一片惊叹和羡慕的声音。 长崎港口码头上的那一串串报价惊到了他们,他们知道海商利润大,但没想到利润居然这么大。 “一根铁针都要价七分银,这简直就是抢钱呐!” “难怪沿海的那些人赚得盆满钵满,一个个都富得流油!” 海商们为自己辩解: “出海可不是小事,船只、水手和货款,哪个不是需要前期投入巨款的?而且,海上情况莫测,那可是真的要搭上命去的。” 方向、风暴、疾病、海盗……每个都是能要人命的。 所以,他们 多赚一点有错吗? 但大多数明朝的海商是没去过日本的——虽然有些人直接侨居在了日本——他们也没想到日本的生意那么好做, 不禁心头一片火热。 心头火热的除了商人们, 自然还有帝王和群臣,尤其是主管着财政的户部官员们。 “对啊,”刘晏喃喃道,“只是开了一道口子就已经是这样了,如果全开的话,那会是怎样的一副模样?” 他对给国库赚钱一事充满了激情,当即就决定要立刻上奏给陛下,让他下旨督造商船,往东瀛和吕宋等地去转一圈看看。 而张居正想了想现在只有一个对外的港口,那就是福建的月港。 如果有好几个月港,那岂不是回来的银钱也会翻倍再翻倍? 只是,他拧起眉头:“如此多的白银流入,可市面上的白银却依然紧缺,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幕僚道:“民间囤银,所以大人的一条鞭法,正好就让他们把家中白银拿出来,时间久了应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张居正没说话。 仙画既然提到了明朝后期银荒甚至加速了明朝的灭亡,那很有可能自己的一条鞭法是失败的。 那么,还是那句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另一个时空的朱元璋则问得更直接一点: “那些白银到底去哪儿L了?”…… 【在明朝中后期的七八十年里,有人统计过通过商贸往来流入到国内的白银,可能高达三亿两!】 【那么多白银,都哪儿L去了呢?】 【为什么到了明后期,还会出现“银荒谷贱”的情况?】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前期宝钞的一系列不靠谱以及不值得民众信任的操作,让民间上至名门望族,下到升斗小民都有了囤银的习惯。】 【囤起来,有安全感,就是不用!】 崇祯二年,昆山顾家。 因在乡里面横行霸道,顾家惹了众怒,宅子被乡民毁之一炬,因顾家老太爷曾经当过首辅,朝廷派了钦差大臣来查此事。 顾老太爷知道自家事不能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