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眼:“那就说定了,我胃口好,你到时别嫌我吃得多。” 将两人的互动看在眼里,姚容暗暗点头。 听说姚年他们要在镇上买房,姚容还给他们做了推荐。 她甚至给他们推荐了市里的一些房产,直言这些房产要是现在拿下来,未来十几年后,绝对稳赚不赔。 当然,姚年他们要不要买,有没有那个积蓄入手,就看他们自己的了。 她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意见。 吃完晚饭,姚容和江泛月起身告辞。 姚年张了张嘴,在周秀的眼神催促下,艰涩出声:“……阿容,过些天一起去给爸妈扫墓啊。” 姚容说:“好啊,后天怎么样,我那天刚好没事。” 姚年大喜,连声道:“没问题没问题,你事情忙,我们来准备扫墓用的东西,你和月月到时记得过来就好。” 扫完墓之后,姚年一家人彻底在济香镇安顿下来。 姚容也重新将自己的精力放到贸易会中。 十月底,贸易会顺利展开。 常晋市所有成规模的玩具厂都拥有自己的展厅,可以把自己设计生产的玩具带来展览。 而在所有玩具厂里,最受瞩目的,无疑是童话世界。 来自十六个国家的上百位商人,几乎都被童话世界工厂所展示出来的玩具打动了。 在为期七天的贸易会结束后,童话世界工厂成功签下二十多笔订单,顺利打通国际贸易的通道,将玩具远销海外。 十二月底,吕君浩如往常般,踩着自行车来到江泛月家,给江泛月送读者来信以及收走江泛月的稿子,顺便与江泛月商量着写三周年贺岁番外。 是的,从1991年12月,到1994年12月,《爱跳舞的小象》已经在报纸上连载了整整三年。 这是《童话月刊》连载时间最长、最稳定的作品。 每月一期报纸,每期报纸更新三万字。 即使是在江泛月中考那会儿,也雷打不动。 借着《爱跳舞的小象》不断出版的契机,《童话月刊》陆陆续续出现在各大省市的报刊亭里,并不断抢占市场份额,成为了当前国内最受欢迎的童话报刊。 时至今日,《爱跳舞的小象》已经与《童话月刊》彻底绑定,作品与报纸实现了相互成就。 当然,这两年里,江泛月不是只写了这一部作品。 她的生活非常规律。 这种规律,让每个月三万字的更新没有给她造成负担,反而能抽出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在报纸上同时连载其他作品。 所以除了《许愿镜》和《爱跳舞的小象》,这些年里,江泛月又陆陆续续出版了三部中篇童话小说和两部短篇童话合集。 作者都是靠笔下作品说话的。 靠着这些作品,江泛月已不再是初出茅庐的新人作者,稿费也因此水涨船高。 *** 随着常晋市的积雪越来越厚,时间悄无声息走进了1995年。 乘着贸易会的东风,在过去一年里,童话世界工厂的营业额大幅度上涨。 为了扩大业务,并且降低运输成本,姚容决定在南方开设一个分工厂。 这个分工厂专门负责生产销往国外和部分南方地区的玩具。 这样一来,这个工厂的选址就显得尤为重要。 姚容手底下的人开了好几次会,依旧没办法统一意见,因此,姚容决定亲自去一趟南方,进行实地考察。 回到家里,姚容问江泛月要不要跟她一块儿去。 来回路上花的时间,加上实地考察花的时间,加起来起码要一个月,她估计要在外地过春节了。 所以姚容不放心江泛月一个人待在家里。 再说了,现在南边的发展日新月异,带着江泛月去走走看看,增长一些见闻也不错。 江泛月听说后,果然很心动:“我早就想去南边看看了,不过我要是跟去,会不会耽误妈妈你的工作?” 姚容道:“不会的。我要是没空,就让助理陪你到处逛逛。” 江泛月这才放下心来。 两天后,姚容、江泛月以及助理等六人,乘坐火车南下。 他们第一个目的地,就是深市。 已经有员工提前到了深市,开着车来到火车站,接送姚容他们回酒店休息,顺便跟姚容汇报这些天打听到的各种消息。 姚容一边翻看资料,一边出声询问。 江泛月双手贴在车窗上,目光紧紧望着道路两侧。 汽车在常晋市还属于少数人用的奢侈品,但深市已经随处可见。 这座极具现代化与包容性的城市,前身只是个破旧的小渔村,因而被视作一夜崛起之城。 到了酒店,姚容立马带着人开会。 江泛月站在窗边,一边俯瞰着整座城市,一边听着姚容他们的谈论,只觉得自己对深市这座城市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会议结束,其他员工回去休息。 房间里只剩下姚容母女。 姚容走到江泛月身边,陪着她一块儿看下方的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妈妈,你说常晋市有朝一日能变得像深市一样繁华吗?”江泛月问。 姚容摇头:“不能。但可以肯定的是,常晋市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两人聊了会儿天,就下楼吃饭,顺道逛起了这座城市。 未免江泛月无聊,后面几天,姚容都让助理带着江泛月出去玩。 江泛月没有拒绝,她实在想多看看这座城市。 五天后,姚容一行人再次乘坐火车,前往另一座沿海城市。 足足考察了大半个月,这趟旅程才宣告结束。 回程途中,江泛月伏在火车桌子上,记录下自己这一路的见闻与思考。 窗外阳光和煦,姚容支起下颚,看着江泛月认真写字的模样。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乏拥有天赋的人。 想要让天赋发挥到百分之百,就必须拥有与天赋相匹配的勤奋。 毫无疑问,江泛月非常自律。 即使是在外奔波,也没有耽误每天的阅读和写作。 江泛月写了很久,才终于写完这篇长达三千字的见闻。 她放下签字笔,如平常一般,做了套手指操活动关节。 姚容放下手里的报纸,温声问:“我可以看看吗?” 江泛月把文章递了过去,不好意思道:“其实里面有很多观点,都是从妈妈那里听来的。” 她不了解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但很擅于聆听别人的讨论,并从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所以这篇文章写得可圈可点,完全不似出自一个十五六岁少女之手。 姚容看完之后,问过江泛月的意见,便把这篇文章随手递给了自己的秘书:“你看看。” 秘书接过文章,起初还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