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59(1 / 1)

少有人知晓这墨客茶楼是属于裴妙珩名下的产业之一,其中有从各地采集而来的名茶。 峨眉雪芽便是名茶之一,采集自蜀地一带,叶底嫩绿均匀,以井水或泉水泡过后,茶的香气清新馥郁,汤色则油润明亮。 卫萩品尝一口,味道确实淡雅且清醇,不禁内心感叹一声,殿下可真会享受。 毕竟他们每回来墨客茶楼里,殿下喝的茶都不一样。 当然,他和殿下来的次数并不多。 今日到楼里,却是为一人而来。 此人名为姜游,二十多岁,不是京城人士,籍贯江州,是这次江州院试的案首,也是江州县试和府试的案首。 一人连得三案首,为江州的小三元。 姜游也是这一批要入国子监的贡生学子里面,学识最为优秀的一人。 姜游的诗和赋是出了名的好,曾出过一本诗集。 裴妙珩之所以关注他,除了这一点以外,就是江州乃瑞亲王的封地,江州学子值得裴妙珩注视一二。 姜游为首,自然就是重中之重。 更何况,以姜游的才华和学识来讲,入国子监读书便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考试必定不在话下,根本无需担心。 而往后再想长远一点,倘若姜游参加科举能够金榜题名,日后在朝为官,对暗中所属势力就是一大助力。 收揽人才,下手就是要快。 裴妙珩此来,一是想看姜游的人格品行如何,二就是若还不错,便找机会将姜游收于手下了。 卫萩知晓裴妙珩的打算。 这时闲聊起来,他道:“我听说在这一批贡生学子里面,有不少人都挺崇拜姜游的,除却夸奖他的学识很好以外,就是赞他的人品了。” “殿下,此人确实值得看重一二,毕竟小三元可不好考得。” “不过,提到小三元,我倒是想起五年前青州府的那个九岁的小神童,叫什么……慕书玉?” 卫萩回想一下,接着继续说道:“他才年仅九岁,却也是一人连得三案首,取得小三元。” “九岁啊,是我大盛朝至今为止最年轻的秀才,陛下都曾称赞他一句年少英才。” “听说他从小在青州县里生活,七岁于同一年接连参加县试和府试,竟都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 “而才过去一年多,他就敢参加院试,院试竟也第一,真是……” 卫萩不由地咂嘴感叹,道:“这慕书玉和姜游一比较,却是姜游差了几分意思,谁让人家是九岁的神童,姜游可不算。” 姜游考中秀才,得了三案首时都已经二十多岁了,差太多。 但小三元确实稀奇,大盛朝就近三十年来数一数,都没有几个,不够一个手掌指头的数量。 没想到天晟帝在位期间,一下便来了两个,其中之一还是年仅九岁的小秀才,单是这一点,就必然会有人来称颂陛下了。 “但是可惜,这慕书玉居然外出游学了五年之久。”卫萩叹道:“还是远在江南一带的地方,也不知道他这五年以来书读得怎么样了。” “别是荒废了学识,再来个伤仲永之谈,叫人嘲笑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范,那可就是成为京城的笑柄了。” “您觉得呢?殿下。” 不知殿下对这慕书玉有什么看法。 裴妙珩:“我的想法不重要。” 卫萩:“是啊,还可惜他不是寒门学子,哪怕是一些小官员家中的公子,也好过……” 也好过这慕书玉竟是安定伯府上的庶长孙,啧,不好拉拢啊。 尤其据他所知,安定伯一府曾经可是和端亲王走得很近,直至端亲王离开京城,前往封地徐州,两边的联系倒不那么明显了,但谁知道暗地里呢。 现在,端亲王的长子裴奕在京城,似乎安定伯府上大房慕正成的嫡子慕纪兆与其走得近了。 端亲王裴晏尚还没有嫡子,只有侧妃所生下的一儿两女,裴奕就是侧妃的儿子,奉旨来了京城。 而这端亲王侧妃的身份……与裴妙珩的母亲有些关系。 严格来说,因为此等“关系”,端亲王府和瑞亲王府之间有些隐晦不得昭显的龌龊之事。 是以,裴妙珩自是和裴奕不对付,两人来往十分冷漠疏离,甚至是……敌对。 这样的情况之下,即便慕书玉过去五年之久依旧有才、有绝好的学识,可要想相识笼络,也得仔细的思量一番。 裴妙珩不置可否,只表情淡淡地品着茶。 两人此时却并不知晓,慕书玉已带着涂卓来到了墨客茶楼,他们也上了二楼,进入一处包间。 这包间里,有提前到来的尹煜之、林兴、赵俭和关笙四人。 五年前一别,如今总算是再次相聚了。 第40章 此前慕书玉让涂卓送出去的信件, 就是约定好今天一早来墨客茶楼里见面。 分别五年,慕书玉和尹煜之朝夕作伴,与林兴、赵俭和关笙三人却是只能够以书信的方式来往。 如今五年后重聚, 各自有各自的发展和变化。 好事成双, 尹煜之的父亲尹望升迁至京城,林兴的父亲林若于一年前也升官了,不过是从青州县的知县升至青州府的知府大人。 原来的徐知府年事已高, 早在一年前就上书奏请致仕了。 而林若将青州县治理的非常不错, 政绩突出,青州县又是出现过九岁的神童秀才、小三元的福县。 是以,徐知府致仕之时便于奏折上提过一两句林若以及青州县的事情。 没多久后, 在徐知府告老还乡时, 林若升官的圣旨就一同下来了。 关笙则是在五年期间内考中了秀才。 他的学识才华也很好, 院试过后,虽然不是青州县的案首, 但却是第二名的好成绩,因此也被选为贡生, 可来京城入学国子监。 至于赵俭, 他实在不是读书的料子,去考了县试和府试, 县试的成绩就已经是排名末尾, 府试便直接没有考过。 所幸赵俭及其父亲赵三旺对此早有预料, 就没有怎么失望。 赵俭更是生性乐观, 读书不行, 他就回来继承家业得了, 经营酒楼可比读书有意思多了。 再者, 赵三旺的有客来酒楼的生意越做越大, 能直接开分店了。 不仅如此,思及儿子赵俭以后的发展,赵三旺还打算将酒楼的生意开至京城。 目前,就是赵三旺和赵俭一同来了京城,已经盘下一家早已经营不下去、关门大吉的酒楼,在等着重新装修一下,正式开业了。 两个好友,关笙和赵俭都要去京城,林兴自然也不愿意落后分开。 但是,他读书也就是中等偏末的水平,倘若参加院试成为贡生入国子监肯定行不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