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笑了一下,问道。 “你想去么?” 秦晃问完,江游:“……” 秦晃这话问的很得体。 就是说,他没有问“你想让我去么”或者直接说“我想去”,而是先直接询问了他的意见。 这样让人既不会觉得他有些心机,同时又不会觉得他过于没有距离。 江游对于秦晃的这个问题,倒是一时间越来越觉得自己对于他或者对于自己的揣测过深过度了。 秦晃这么问完,也没有等江游说话,就回头继续逗阿黄去了。 少年站在那里,外套的拉链拉到了下颌处,阴天让他的色彩更饱满分明了些,在一旁石头垒砌的墙壁背景下,显得更为利落而干净。 江游看着秦晃逗弄着手边的阿黄,阿黄也在他的逗弄下,没忘了“呜呜”叫着来和江游玩儿。 阿黄拿头蹭着江游,江游收回目光,抬手摸着阿黄的头,说了一声。 “去吧。” 江游说完,秦晃也没抬头,只应了一声。 “好啊。” 第35章 就是有点馋 在门口这样商议好后,俩人回去收拾一下,一块去了镇上的集市。 像是这种热闹喧腾的户外集市,有一种蒸腾生动的烟火气,和村子里的宁静截然不同,是另外一种他所不常接触到的生活状态。 秦晃对镇上集市的印象,还停留在小时候的记忆中。而十年过去,他重新来到这里,这儿好像跟以前没什么变化。 依然是石砖垒砌的柜台,琳琅满目的商品,摩肩接踵的人群,还有挺拔茂密得遮着这片集市的树林。 集市像是一幅生动的画,有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吵闹,有刚出锅的馄饨冒出的腾腾热气,有来回跑动的孩童,另外还有卖零食卖玩具的商贩们的吆喝。 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感官都一并被调动,变得热闹生动起来。 江游今天主要的任务是带秦晃来集市上玩儿。而既然来都来了,外婆也另外交代了几件事让他帮忙办。 村子里吃喝不缺,但生活用品需要买,除此之外,外婆还交代江游去布料摊那里帮她取两块布。 早就多年不在城市流通的的确良布料,在夏日的集市上仍然是紧俏货。像是村子里的人们,夏天多是自己裁些布料,然后做一些短衫短裤穿。 的确良的短衫短裤布料透气凉快,短衫短裤的制作也不复杂,并且穿起来简单方便,合适干活。所以每年夏天,江游的母亲都会让外婆给做那么几套。 而外婆向来是不偏袒的,给大女儿做了,其他三个女儿也会做。除了女儿,外孙外孙女的也会一并做。江游小时候经常穿的短衫短裤,棉衣棉裤,都是外婆做的。只是现在大了,不怎么穿了,外婆也就不怎么替他做了。 两人到了布料摊,江游报了外婆的名字,布料摊老板把布料给了他。江游付了钱,布料摊老板接过来一边给他找钱,一边跟他寒暄。 “哦哟,你看看才几天的时间呀,xx家的外孙都长这么大了。你小时候跟你外婆过来,我们还说这么小的小豆丁,得长多少年才能替外婆打酱油哦。你看,这不过一眨眼的功夫,都能帮外婆赶集拿布了。” 布料摊老板笑盈盈说着,一旁布料摊的老板娘笑了起来,说:“我们都老了,别说小孩儿了。” 两人说话的功夫,话题就聊到这如梭的岁月上去了。江游听着他们交谈,偶尔会应和两句。 而长大,也确实不过是大人眼中一眨眼的功夫。 一眨眼的功夫,小孩儿长大,视野开阔。以前怎么也跑不到头的集市,现在站在树下,就能一眼望到了头。 在和布料摊老板闲聊着的功夫,老板找完了零钱给了江游。江游道谢接过,这边又有新的客人过来,老板也去招呼客人忙碌去了。 江游拿了零钱装好,和秦晃离开布料摊。两人离开布料摊后,走到了集市中间,找了个稍微人少的地方站住。 站住后,江游看向秦晃,问道:“你想买点什么?” 其实秦晃今天过来,完全也就是来感受或者回忆一下,倒是没什么目的,更是没什么要买的东西。 江游这么问完后,秦晃抬头扫了一眼集市,小时候觉得琳琅满目,不过是因为这儿玩具多,好吃的多。但是长到现在十七八岁,对玩具是没什么兴趣了,倒是吃的可以买点。 秦晃说的年糕,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那种年糕,更像是甑糕。就是用糯米,红豆,红枣蒸成一大块,然后放在一块平板上,用自行车后座驮着。有人买的话,就在上面割一块。 这是这边集市上比较传统古老的小吃了。基本上每次赶集都会有人来卖。江游小时候,这种年糕还只是普通的糯米红豆之类的。现在已经变化到,会用玉米面和蜜枣了。 新鲜的米和玉米面做出来的东西,自然带着粮食的清香,另外热气腾腾,咬一口又糯又弹牙,这是一种永远不会忘记的味道。 秦晃十年前来赶集的时候,是跟着江游外婆过来的。江游的外婆割了两块,给了两个小孩儿。小孩儿举着年糕边吃边跑,游走在人群中,那种香糯甜蜜的味道,秦晃现在还记得。 秦晃在问了这么一句后,原本看着集市的江游回过了头来。他回头看了秦晃一眼,像是想告诉秦晃,其实除了年糕还有别的吃的。但是看到秦晃后,江游想了想,他其实也未必就觉得年糕好吃。现在过来赶集,不就是图个新鲜和回忆。 想到这里,江游回过头去,在集市上找了找。没找多久,就听到有人吆喝“年糕”的声音,江游循着声音看过去,看到了卖年糕的大爷,和秦晃说了一声后,俩人一块去了卖年糕的大爷那里。 - 集市上的摊贩的营生基本上都是很固定的。 比如说刚才买布料的布料摊老板,几十年如一日的卖布料。而像是糖葫芦,年糕之类的吃食,摊贩也固定是他们几个。 不光如此,如果老人年龄大了,做不动了,就会把手艺传给自己的子女。子女们会继续延续着家里的生意,继续来赶集卖这些东西。 像是他们现在来割年糕的这个大爷,也是从他父亲手上传下来的手艺。 在江游和秦晃过去年糕摊子前,就有人叫住了大爷。有人买年糕,大爷就把推着的自行车停好。停好后,拿过割年糕的刀,一边用磨刀器磨着,一边就掀开了年糕上盖着的油纸。 油纸掀开,即使是夏天,也带出一阵腾腾的热气。伴随着米香和蜜枣的香甜,味道隔着不远就能闻到了。 叫住大爷的是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身高不是很够,仰头踮脚,一双乌溜溜的眼睛盯着那一大块年糕看着。 大爷询问她要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