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 现在的自行车都是给成年人骑的,设置的座位很高,其实不适合小学生学,他们坐上去脚碰到地都很勉强,骑着很危险。 苏雪桢也不知道最近这风气怎么流行起来的,在路上也经常见到七八岁的孩子骑自行车,她劝道:“再过两年再骑自行车吧,你们现在个子不够高,骑着多危险。” “我们班里小龙个子还没我高呢,他就能骑他爸爸的自行车,而且骑得可溜了。” 梁恩阳补充道:“后座还能带人。” 钱海也把他爸爸的自行车推出来了,神色骄傲:“是啊,我们班里很多同学都会骑自行车。” “我们也要花一个星期学会骑自行车。” 小孩子的攀比心一样不小,苏雪桢见劝不动也不说了,叮嘱道:“最好让你们爸爸在旁边看着,给你们扶一下,这样学得才快才稳。” 梁恩阳刚才那一下摔得挺惨,屁股瓣现在还疼呢,导致他现在对骑自行车都快有阴影了,但他不好意思当着好兄弟钱海的面说,趁机说道:“那我们明天再学吧。” “明天让我爸教咱们。” 钱海纷纷不平推着自行车往院里走,“你怎么这么胆小,不就摔了一下吗?” 苏雪桢看他那个头比自行车也没高多少,别说骑车了,就连推车都有点勉强,“身体最重要,不然摔着了要去医院的。” 一说到医院,两个孩子瞬间怂了,低着头跟在她后面。 苏雪桢前脚刚到家,岑柏带着平平安安后脚也到了,平平安安看到屋里的灯亮着,知道妈妈回来了,饭也不拿了,直接不管爸,进屋找妈。 两个孩子一个喊的比一个响,“妈妈!” 苏雪桢诶了声,给平平安安分板栗,“尝尝,很甜。” 安安最近特别喜欢认东西,拿到板栗立马说,“我知道,这个是板栗!” “对,这个是板栗。” 苏雪桢吃了几个感觉有点噎,去倒了一点水,顺便给孩子们点也倒了点,“渴了这里有水。” 板栗还是热的,平平掰开吃了一个,又去桌上拿。 岑柏把车停好,拎着饭进来,“小没良心的,都不等我。” 苏雪桢剥好一个板栗喂给他,“路边买的,还可以,感觉过两天可以买点生的炖鸡吃。” 岑柏嚼了两下,“可以。” 简单吃了几个板栗开胃以后,一家人开始了晚饭,平平安安已经开始被爸妈教着学用筷子了,但筷子实在太难学了,相比之下,两个人还是更喜欢勺子。 夹了几次都夹不到虾,要不是夹不起来,要不就是夹到一半掉了,安安试了几次都没成功,她不懂爸妈为什么非要让她学用筷子,明明勺子很好用啊! 安安直接把筷子扔到了一边,撅着嘴说:“不用筷子了,我要用勺子。” 苏雪桢鼓励她:“慢慢来,不要放弃嘛,谁都不是一开始就会用筷子的,慢慢尝试练习就会了。” 平平虽然对吃的不怎么热衷,但是老是夹不到菜挫败感很深,爸爸妈妈饭都吃一半了他还没吃几口,他纳闷道:“不能用勺子吗?” 岑柏看两个孩子握筷子手势是正确的,知道他们就是练习不够,他也不催,缓声道:“一次不行就再试一次,早晚有一次会成功的,不要求你们立刻学会,吃不到就换勺子,不碍事。” 那怎么能行,不能被爸爸看扁了! 平平安安重新拿起筷子再次尝试,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成功用筷子夹到了菜,吃到嘴里的那一刻,真的是成就感满满。 睡前一家人看了会儿电视,苏雪桢眼睛虽然看着电视屏幕,心里却在想着该怎么给利昂.弗劳尔教授写第一封信,怎么开场为好。 她知道外国人都比较注重隐私,第一封信肯定要斟酌下用词。 学校的事忙完以后,苏雪桢回到小儿外科继续工作,她把自己参加讲座时记的笔记分享了出来,正式投入到小儿外科的工作中,与此同时她还要开始准备毕业论文的选题,年前要把选题定好,最迟明年三月份要把初稿完成。 慎重思考两天以后,苏雪桢提笔写了第一封跨国信,内容她没有写太多,主要是问候利昂.弗劳尔教授是否已经平安抵达,对于他送书的事情再次表达了谢意,最后小心询问了以后能否经常跟他通信请教一些小儿外科方面的问题。 全部写完以后,苏雪桢去邮局问了下寄跨国信件的流程,总的来说要比普通的国内信麻烦,流程很长,价格也比普通的信件要贵。 信在九月底寄了出去,苏雪桢没报太大希望,想着利昂.弗劳尔教授平时那么忙,可能不会给她太快回信,又或者根本不会给她回信,不过她仍抱有希望,寄信的时候问了下信什么时候能到波士顿,邮局的工作人员说最起码两周或者更长。 等回信等啊等,时间过去一个多月还没消息,渐渐的,苏雪桢也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认真工作以及准备论文选题,这个月她递给郁德珉三个论文选题都被毙了,被打回来重新想。 十一月初,远在军区大院的凌瑶也传来了好消息,在11月3号凌晨顺利诞下一名女婴,小夫妻成了一家三口。 岑枫初为人父,兴奋地跟他们打电话通知这一消息,提供了几个名字的备选,让他们从中选一个,最终一家人慎重定下了岑曼珂这个名字。 苏雪桢跟岑柏现在对于养孩子也有心得了,趁着周日休息,把平平安安送去外公外婆家,夫妻俩去商场逛了一圈,给刚出生的岑曼珂买了一些新生儿用品,又塞进去五十块钱当礼金,在家打包好以后,夫妻俩一起去邮局寄信。 岑柏付了钱,夫妻俩正准备走,邮政员突然喊住了她,“是苏雪桢吧?这里有一封你的跨国信。” 跨国信件! 应该是利昂.弗劳尔教授给她回信了! 苏雪桢急忙问道:“从哪儿来的?” 他们家就住这附近,平时送信很简单,邮政员也知道她叫什么,看了信件地址回答:“波士顿。” 跨国信很明显,他把信抽出来递给苏雪桢,“诺,你的信。” 苏雪桢接过信,看到上面的熟悉的字迹,惊喜地跟岑柏说:“是利昂.弗劳尔教授,他给我回的信。” 岑柏知道她前段时间寄了信给这个教授,心里同样很开心,催道:“快看看写了什么。” 苏雪桢迫不及待拆开,抽出里面的信。 信件内容是英文的,岑柏看不懂,苏雪桢看了下,回信内容不多,只有寥寥三行字,她简单阅读过以后跟岑柏翻译,“教授说已经平安到达了波士顿,很感谢我们学校这次送的礼物,并说以后很乐意回答我有关小儿外科方面的问题。” 岑柏搂住了她,“好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