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凝宸一把抱住四阿哥,只觉得这孩子对自己的事都不甚在意,可是对她却一直放在心上。 这看着她不高兴,四阿哥就立刻过来安慰自己了。 顾凝宸伸手摸了摸四阿哥的小卷毛,对他年后要挪去阿哥所就越发依依不舍起来。 这时候素食的花样繁多,御膳房的御厨都能做出百般花样来。 她索性陪着四阿哥吃素,四阿哥吃什么,顾凝宸就吃什么。 她特意让御膳房多做豆腐,豆制品的营养高,对身体好。 如今豆腐也做出不少花样来,比如素烧鹅就是山药煮烂后用豆腐皮包上来煎,添上红糖,烧成红色,远看似是烧鹅一样。 比如素鸡,用的是百叶包上蘑菇和冬笋来烧。 还有豆浆、豆腐皮、面筋、油豆腐、豆腐衣和豆腐花,当然还有腐乳和臭豆腐,后边这两个给四阿哥吃就不太合适了。 顾凝宸特地问了问,这做豆腐的菜式就足足有一百来种,变着花样每天不重复,吃上三四个月都足够了。 她也帮着四阿哥开始布置阿哥所那边,开春虽然没那么冷了,地上却凉。 顾凝宸让人开了库房,看看究竟有多少毡毯,一股脑都送去阿哥所。 她数了数,发现毡毯并不算多,就问起身边的陈女官来。 陈女官就答道:“这羊毛大多是出自庆丰司下属的南苑牧场,另外就是蒙古和宁夏等地的拾毛。” 拾毛这个顾凝宸是知道的,来源于西域,就是给羊梳毛掉落的羊毛拾起来,所以叫拾毛。 陈女官又道:“哪怕如此,羊毛只春秋两季才能供给,养的羊不算多。” 哪怕庆丰司底下的牧场是一片草原,养太多的话,草就不够了。 所以数量是有限的,每年送上来的羊毛也有限。 清洗又特别麻烦,需要反复好几遍,不然会留下很重的味道。 还得人手慢慢编织,出产就更少了。 顾凝宸这里的毡毯算是多了,因为康熙怕她冷,去年送了不少过来,其他妃嫔的库房可能就一两件。 她听得一顿,羊毛不够用啊…… 康熙过来的时候见顾凝宸拿着一块毡毯,盖在自己腿上,不由问道:“这是觉得冷了?” 顾凝宸听后,连忙起身,被康熙拉着重新坐下才解释道:“皇上,我不冷,就是看这毡毯的花色极为漂亮。刚才还听陈女官说,宫外送来的羊毛不多,这毡毯又极难编织,除了宫里,外头都很少能买到。” 康熙点头道:“不错,哪怕宫里的毡毯用上好几年都不太会换掉。” 毕竟能换的也不多,一张毡毯也结实耐用,就能用很久了。 顾凝宸看着康熙就笑道:“若是羊毛的话,俄国倒是个养羊的好地方。” 俄国北边冰天雪地,别说养羊,人都要受不住,但是南边就不一样了。 挨着边境的一片草原,那可是最适合养羊的地方。 康熙看着顾凝宸慢慢笑了:“爱妃说得不错,俄国南边确实是个养羊的好地方。” 陈女官在旁边送上热茶,有些疑惑皇上和定贵妃彼此打的什么哑谜。 每句话她都听明白了,却猜不出两人的用意,仿佛他们彼此不用说什么,立刻就能理解对方的意思。 康熙得了这个好主意,刚坐下喝了半杯茶就匆匆去御书房召内阁大臣商议了。 他一走,顾凝宸对上陈女官茫然的神色,不由笑着道:“你该知道,俄国养羊的地方大,种粮食的地方却很少。加上两边如今在互市做买卖,俄国能卖的东西不多。” 除了之前的绿孔雀石,俄国就没什么能拿出手,只能不断给他们送金子来。 陈女官立刻就明白了:“如今让俄国养羊,然后卖掉羊毛,也是个不错的营生。” 俄国的草原更大,养的羊可以翻一倍甚至更多,出产的羊毛数量一定相当可观。 哪怕羊毛的价钱不算特别高,这么多加起来,积少成多也就不少了。 但是这让陈女官更为困惑了,皇上和定贵妃还为了俄国卖什么来操心吗? 她隐约觉得哪里不对,却一时抓不住诀窍。 顾凝宸点点头又道:“羊毛能卖上价钱,贵族是不差钱,但是底下的百姓还是要吃饭的。如今多了个营生,他们自然乐意,一股脑就养了起来。” 人都去养羊了,谁还去种粮食呢? 俄国人口是不多,对粮食的需求也不如他们大。 但是长此以往,国内没人种粮食,他们总要吃饭,就得往外买。 大清是不卖粮食的,俄国就只能跟欧洲买了。 俄国的金矿多,给的金子多,欧洲当然乐意卖粮食。 欧洲有些国家耕种的地方多一些,有些就少了。 要各国眼馋俄国的金子,一个个也跟着拼命卖粮食,自家的粮食也就不够了,得跟着跟其他国家买。 富有的国家当然不怕,出钱买粮食就行了,不太富有的国家这么一卖,就容易让自家百姓吃不起粮食。 但是百姓种粮食,又会卖掉,因为这比自己吃要卖得贵一些。 如果俄国买粮食的价钱压低,穷苦国家那些百姓手里的种子原本就贵,种出来的粮食也贵,价钱一压下去,他们也就过不下去。 百姓能怎么办,就只能拼命多种,却依旧吃不饱,完全是恶性循环。 不光是粮食,养羊多了,这草原的压力就大了,纷争自然就多了起来。 每个领地里的土地是有限的,领地内的草原也有限,两边想要多占一点草原来养羊,领主肯定不乐意,两边就得打起来。 粮食不足,内乱不断,俄国焦头烂额,自然没有心思再来骚扰大清了,欧洲也是一样。 陈女官又疑惑道:“主子,照这样说,要是俄国人发现了,去制止了呢?” 顾凝宸笑笑道:“一开始没能察觉,后边就收不住了。你想想领地里的百姓养羊之后慢慢富裕起来,他们交税就多了,领主就富有了,他们会愿意制止吗?” 哪怕沙皇发现不对头的时候,让底下贵族去阻拦,这些贵族也不会愿意到手的钱就这么中断掉。 要说一开始就发现,怎么可能,这不是大清为了俄国着想,让他们多一个营生来做买卖吗? 如果他们不乐意,那就算了,但是万一呢! 康熙跟内阁大臣商议后,就给沙皇发了信使。 当然,这信使先去了熟悉的那几个大贵族的领地,跟他们说明此事,把人拉过来,再去拜见沙皇。 沙皇察觉是有些不对,毕竟康熙有这么好心? 他十分怀疑康熙暗搓搓要搞事,但是几个大贵族却相当赞同,又觉得康熙是个慷慨之人,竟然还给他们出主意做买卖,而不是打算只赚钱不管他们的死活! 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