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是这么说,却盯着书信不放。 其中一名暗卫此时扮作普通护卫跟在赵白鱼身边,闻言说道:“普通信鸽肯定传不出消息,但海东青它是万鹰之王。而且西北和大夏都有过年的习俗,这会儿都默契地休战。” “原是如此。”赵白鱼吩咐砚冰他们摆弄好年货,便独自到书房拆开信来看。 【卿卿夫郎,见信如晤。】 赵白鱼眸光温和,轻声一句:“倒是学以致用。” 信的前半段描述战事,道是大夏多次佯攻,私下勾结南疆故技重施,勾结奸细,里应外合,打算在延州水源投蛊毒,都被抓住,还生擒一个大夏将领,说是来抢功的宰相之子。 【大夏积弱百年,游走大国之间,谁强敬谁,同时讨好大景和突厥,近二十年突然一改往日作风,频撩大景虎须,骚扰西北边城,吞并周边小国,强大自身实力,打过几场胜仗,一度是大景头疼不已的强敌。】 【拷问过那大夏高官子弟,才知缘由,小郎想不想知道?】 如果是霍惊堂当面询问,赵白鱼还有兴趣猜一猜,现在答案就在眼前,傻子才多此一举。 【为夫就知道小郎懒得猜……算了,说与你听无妨。和前朝有关,先帝晚年,不甚英明。】 何止不甚英明,元狩帝登基初期,山河飘摇,国库、内库亏空严重,基本是先帝晚年搞出来的恶果。 先帝晚年突然糊涂,又想换储君,大肆铺张浪费,纵容奸臣贪官把持朝政……不一而足,不过他中前期的确是励精图治的明君,因此史书评价没有太过分。 【元丰七年、九年和十年三次科考,一众学子入宫参加最后一轮殿试,由先帝擢选为天子门生。按例,落选者无一例外打回原形,待来年再考,十年寒窗苦读付诸东流,当中有几名举子为了科举已是倾家荡产,却连续落榜,心态不平,纠集学子去祭文庙,被先帝视为不满朝廷,有造反之心,令官兵捉拿,打死、打残了一些举子,闹得天下学子愤慨难当,为平息怨怒,先帝才更改科举制,规定凡进殿试者皆为进士,都有官做。】 【这是前情,以下是正题,当年才华出众却因殿试不被先帝看中而屡次落榜,在祭文庙一难中侥幸逃生的学子,有人跑去大夏当了国师,转过头来对付大景。】 赵白鱼微讶,当中竟有这般纠葛? 不亚于奇情怪志了。 【我还发现奇怪的地方,大夏物资匮乏,需从我朝购入物资,但是我朝不认大夏钱币,大夏国内因此流通我朝钱币而非夏朝钱币。但钱币出自我朝,金银也是我朝储存最丰富,所以大夏穷困,众所周知。】 【可是近二十年来,流通于大夏的白银逐渐增多,边境货物买卖二十年未变,他们哪来的银铜铁?】 【我怀疑有人把货币输送进大夏,可惜目前没有多余的线索。】 输送白银的猜测倒有可能是真的,大夏崛起的确过于迅猛,要不是天降一个霍惊堂,估计大景会被迫割据土地。 赵白鱼继续看下去,后半段则描述一些西北风情,比如那边的除夕到元宵习俗,大抵和这边相像,不过更像他所熟知的现代除夕和闹元宵,还有地方特色转花灯、打铁花。 他说打铁花便是诗文里的火树银花,很漂亮,看到的那一瞬间很遗憾小郎不在身边。 【我专门学了几天的打铁花,届时让小郎也看看犹如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盛景。】 赵白鱼的指尖摩挲着字,想霍惊堂想得心揪成一团团的模样。 砚冰提着一个走马转灯过来找人时,便见五郎笑得宛如话本里见情郎的姑娘家,还浑然不自觉,不由摇头,敲敲不知是太急切忘记关的书房门大声提醒:“五郎,我来送东西!” 赵白鱼回过神,轻咳两声,“什么?” 砚冰进来:“方才驿站的人送过来,说是小郡王吩咐务必要交到您手里……想是从西北特地送来给您的新年礼物。” “我看看。” 赵白鱼接过雅致精美的走马灯,缓缓转动,里头的人物立时变得生动,渐渐汇聚成一幅幅动起来的画,画面越看越熟悉。 一幅是御道附近的小吃摊前,赵白鱼递过巾帕,霍惊堂接过手,另一幅是霍惊堂把佛珠缠绕在他手腕处。 第三幅是成亲当日,于高头大马前,互相朝对方伸出的手。 第四幅却是二人身影交叠,仿佛喁喁私语,画面有点眼熟—— 砚冰在此时凑过来:“这是什么画?” “!”赵白鱼眼睛瞪大,猛地遮住走马灯,挥手赶走砚冰:“小孩子看什么大人的东西?出去出去。” 砚冰撇撇嘴出去了,肯定是让人尴尬的东西,五郎一尴尬就喜欢自称大人。 “死霍惊堂!”赵白鱼摸了摸滚烫的耳朵,无言以对地瞪着第四幅画——二人于淮南江阳县郊外温泉水里的一幕,还有第五、第六,分别是新年在自家府里,和在宫里他主动那一次。“他难道还想画春G图不成?” “仗着不是当面说,瞎胡闹!” “见了面,必收拾他!菩萨在上……霍惊堂真是没点正经,菩萨该有的清心寡欲是半点也没学到。” 赵白鱼就这么抱着走马灯一个人在书房里骂骂咧咧大半天。 -------------------- 作者有话要说: 在书房里,因为老霍画小黄图而骂骂咧咧大半天的白鱼……可爱。 PS:上章末尾魏伯喂错药那里有不少疑问,那些疑问是有一个伏笔,只是我不确定是否后续会放弃这个伏笔,因为那个情节也删改了一些细节,对应后面大纲几处地方,但我大纲会经常变动,前面删改一点就会引起后面的剧情变动,所以上章末尾……等写到对应情节再看吧。 (这几天越来越晚睡,后面细纲还没填充,脑子罢工不肯干了) PPS:科举那个事,真实历史:最初的科举制有殿试这一环,只有被皇帝选中的人才是进士,才能当官,没选中就重头再来,莫官可当。 殿试这环,基本看皇帝喜好,因此弄没很多真才实学的牛逼人物。 当中有文人因此屡试不中,搞得家徒四壁,怒而投奔西夏,帮李元昊开国,后来两国交战,还帮西夏打赢北宋,北宋伤亡惨重。 那次之后,才有凡进殿试者,都是进士,都有官做。 (那个文人叫张元,确实很有才华,可惜因为叛国,李元昊也没多信任他) 第71章 京都府, 杜府。 小厮领着登门拜访的陈师道前去杜工先的书房,站在门口恭敬说道:“老爷, 陈尚书到了。” 陈师道前不久被擢拔为尚书令。 话音一落, 杜工先便急急出来,朝陈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