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朱襄公知道我心中困惑是什么?” 朱襄瞥了相和一眼:“当然。每个学派的建立都有其强烈又明确的目的。墨家和农家都一样,对不对,许明?” 一直沉默寡言,像一位老农的许明道:“是。” 朱襄一边扇风,一边看向波光粼粼的湖泊:“你们选择了秦国,是因为秦国最可能统一天下。无论是农人还是工匠,都处于这个世间的最底层。天下动荡的时候他们最凄惨,若要拯救他们,首先要天下安稳。” “但秦国统一了天下,他们的生活可能比之前更好,但也好不到哪去。”许明的眼神古井无波,“我知道除了朱襄公之外,其他贵人不可能做到与农人同苦。我找不到路。” 相和道:“我也找不到兼爱的路。” 朱襄苦笑道:“别说你们,我也不知道你们口中通往理想的路是哪一条。别说你们,儒家法家道家也一样。无论这世界再怎么发展,总会有人高高在上。” 许明道:“无路可走吗?” 朱襄本来没打算和许明、相和说这一番话。但他发现这次许明、相和来寻他的时候,精神状态很萎靡。 他们原本是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人。在赵国最不顺利的时候,他们也显得生机勃勃。 到了秦国,他们的地位更高了,生活更好了,现在却显得暮气沉沉。 他们来寻自己,就好像是来寻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朱襄不忍心让他们失望,但又不知道自己所说的话,是否能让他们不失望。 朱襄犹豫了许久,道:“我是说,未来如果是这样……” 他描述起未来的世界。 农业税取消了,农村医保也在推行,但农民仍旧有很多辛苦;小手工业者卖苦力能赚大钱,但也可能血本无归,而且社会地位也可能不高……有一个国家,她并不完美,很多人都生活得并不开心,社会矛盾多得让人卸载了所有社交软件才能喘一口气。 如果未来的华夏是这样,你们会不会失望? 许明和相和听着听着,听痴了。 朱襄身后的护卫都竖起了耳朵,脖子不由向前倾泻,将朱襄并不洪亮、但很清晰的声音纳入耳中,一个字都不愿意放过。 他们听过很多人描述过对未来的愿景。 许明、相和都曾经对弟子们描述过无数次自己心中未来美好的世界; 荀子也曾经与朱襄说过许多次儒家心目中的大同世界; 蔺贽还曾经画过他心目中老子所说的古代先贤的世界是什么模样…… 但朱襄口中的未来世界不一样。 这个世界好像并没有那么美好,充满了瑕疵,但又充满着他们不敢想象的瑰丽事物。仔细一想,哪怕加入了那么多不甘不满,阴暗之事也比比皆是,但居然比他们描绘的仙境更让人向往。 朱襄草草说了自己的前世,拿出竹筒喝了一口水润润嗓子。 他摸了摸嘴唇上的水滴,再次问道:“如果我们拼尽了全力,千年后的华夏就是这副模样,你们会从现在起失望,失去奋斗的心吗?” 许明和相和回过神。 他们伸出双手,捂住脸。 “朱襄公,你会失望吗?”相和哽咽道。 朱襄笑道:“不会。我会为了达到那个遥远不可及的未来,做尽一切我能做到的事。即便我现在做的事,对一千多年后的未来,不过是小小的涟漪,甚至连涟漪都已经消失了。” 许明捂着脸,声音颤抖道:“我也不会。这样就够了,够了。真的是这样,我就满足了。” 相和道:“一千多年后的未来是这样,再过一千年,一定会更好。” 朱襄站起身,重新将草帽戴上,拍了拍身上的泥土草屑。 “那就要看一千年多年后的人能不能秉承‘未来会更好’的理念了。”他对相和和许明伸出手,“我们看不到一千多年后,一千多年后的人也看不到未来。所以我们都在摸黑行走。” 所以我比他们、比你们都幸运。 相和和许明放下捂脸的手,将满是眼泪的手与朱襄的双手相握。 “朱襄公,为了你口中的世界,我需要做什么?” “我会一直跟随你。” “很多。”朱襄道,“首先,我们需要留下一些重视农人、重视工人的思想,然后破除迷信,建立起正确研究事物的学说。” “有农人才有粮食,有工人才有工具。粮食生产和工具生产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这一切我称之为生产力。墨家和农家就是代表最基本的生产力的学派。” “因为最基本,很容易被人忽视。将来研究这些的人,说不定还会被认为是自甘堕落。” 朱襄苦笑了一声,继续道:“就像是现在我亲自指导种地一样。所以趁着现在墨家和农家余威仍在,你们还被认为是贤人的时候,给未来的人树立一个正确的形象。无知的后人只会遵循先贤的脚步,你们要成为先贤。” 相和问道:“朱襄公一定会成为先贤。” 许明也点头。 朱襄却摇头:“只有我一个人远远不够。何况我……” 朱襄停顿了许久,叹气道:“我地位很高,或许后世人更看重我与秦王、秦国高官的那些私事,忽视我的思想和坚持。” “比如他们可能说我是神灵,可能会给我编一个很高贵的祖宗,绝对不肯承认我是一介庶民。” “我不是同情庶民而对他们好,而是知道我和他们是一样的人。但后世人不会这么想。他们会将我所努力的一切都当做一个贵族的修养,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对底层人的怜惜。” “我是未来秦王的挚友,是另一个未来秦王的舅父,是秦国乃至秦朝最高贵的人之一。”朱襄道,“你们一定要成为先贤,因为你们是墨家、是农家。在后世人眼中的你们更纯粹,更像先贤。他们会更愿意学习你们的思想。” 许明和相和并不明白朱襄现在的话的含义。 朱襄没有继续解释。 他也无法解释。怎么说,自己身上“梗”太多,或许后人都热衷玩梗,给他编排无数有趣的八卦野史,忽视他想要传递的真相。 朱襄自己其实无所谓。若能让后世人乐一乐,那也挺有趣。只是作为一个先贤,他应该不够格。 特别是秦始皇外戚的身份。 “休息够了,继续出发。”朱襄道,“今日的任务还很重,希望天黑前能到达下一个县。” 许明和相和草草擦了一下脸和手,与朱襄一同上马,往下一个目的地行去。 他们巡视田地,督促县令修筑灌溉水渠和水车石磨。 他们还要收集一些与秦国不同的农作物种子,朱襄会用这些种子杂交培育出更多品种。 朱襄已经将菜地搬迁到了吴郡,等这次回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