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少府下设恤孤寺,便是太尉所倡,太尉盛赞张君义舍之举,以为张君乃是君子,与君子交,当以真诚坦荡。”裴潜仪容清雅,文质彬彬,说话目不斜视,视人神情专凝,很容易让人感到真诚,心生好感。 即使张鲁,也渐渐被打动。 宴请过后,就同意等不久太尉回朝路过汉中时,出城拜见,至于从汉中平价粜谷以济关中,与前一条相比,也就不算什么了。 “阿兄,怎能轻易降了他。”张鲁之弟张卫尚在抱怨。 一旁的阎圃却已改变看法,“荀太尉赦刘氏一子,兵不血刃稳定巴蜀,正是孙子所谓’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之中’以无事取天下‘者。何为’无事‘,上兵伐谋,取其势也。” “便不称此,”他看向张鲁,一针见血点破,“太尉北有关中,西有陇右,南有蜀地,主公若不投之,难道投东面刘表吗?” “况太尉荀含光,向来重用降将,如段忠明、贾文和等辈,俱委重任,取材选官,不以名门,多论实干,如常伯槐、徐元直等人,出身微寒,亦得重用,以在下之见,今日那使者未必虚言,主公治理汉中有效,人民殷富,盗贼不作,此天下共见,入朝为官,它日未必不可殿上论道,成为施政天下,万民敬仰的公卿。” 张鲁缓缓吐出一口气,最后一丝不甘也释然。 他向张卫摆摆手,“我意已决,荀太尉有义,送母亲来归,我岂能相负,况如此,汉中百姓免受兵燹之灾,不亦可乎?” 他并无争夺天下之心,如今到这地步,降于朝廷,似乎未尝不是一个好选择。 但想起当初阎圃曾给他过主意,要为败而后降,以此为功,再想如今时移世易,不由咀嚼那句“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孙子这一句与他向来所精研《道德经》竟恰相应和,让他越见深心。 张鲁归顺的消息传来,终于让益州粮商再坐不住。 市中粮价一日三跌,很快跌至五百钱一石。 这价格,在当下也就可以了,而悄悄找上门来的粮商,甚至愿意降至四百五十钱一石,担心荀太尉有了离关中更近的汉中粮仓,便放弃从蜀中运粮。 不过,他们自不知,荀柔正握着长安的“好”消息担忧:九月,桑复生椹,人得以食,河东近年多植桑木,民得饱腹,追思盖因太尉之故,故多称太尉之德。 已是九月寒露时节,桑复生椹,天气回温,又是天象错乱,明年蝗虫是否会卷土重来,实在令人不得不担心。 第231章 浮华之变 宫中天子的庶长子死了。 在潇潇雨下的深秋,荀柔归京途中因病暂留汉中,收到长安传来的消息。 小儿未满三岁,不曾上宗亲牒谱,故也不曾设祭,装小棺,着令人护送回雒阳,葬于邙山,因这是天子的长子,故才得此殊遇。 消息原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一前一后,尚书台与御史台两处并都发来,信中未写其他,但显然就中有些应由。 如今年月,小儿易夭折,并非奇事,只是东汉以来,宫中孩童难成,也是有些缘故的。 当初灵帝时,也是因为养不活孩子,才将如今的天子刘辩,送到方士家寄养,另一子刘协,也是为董太后亲自抚养,才得平安长大。 荀柔将消息又看了一遍,两信并做一处,放入匣中,拿起堂兄荀彧一同寄来的文章细读。 文章作者石韬:石广元,也是颍川同乡,当年在河东考了胥吏入仕,如今已升任县令之职,在当初考中之人中,可算翘楚。 文中所写,是其治蝗经验,与近来朝廷提倡的栽种薯、芋类作物的实践细节,以及劝农耕作的方式方法。 薯、芋等根茎类植物,与麦、稻、菽、粟种植方法皆不相同,虽能抗蝗虫,但关中百姓不识,并不会种,这二类植物茎叶有毒,百姓不知细情,一开始极其抗拒,更有悄悄种下冬麦或芜菁。 禾本科植物和芜菁这种肉质茎植物,都是蝗虫的食物,若是蝗灾未尽,明年关中收成岂不又废?况且还不知灾异还要几年才能尽了。 粮食是一个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心态,农耕文明,两岁不能收获,对百姓的打击是全方位了,人民都失去了信心,国家又岂能再维持安定? 到如今看,今冬又是一个异常天气,虽然关中除虫效果还好,但关东地区战局焦灼,生灵涂炭,要是那边蝗灾又起,虫子还是会飞到这边来。 荀柔只好传令给堂兄,让各地郡县强行推行。 这当然也挺为难,毕竟违背民意,幸如今基层官吏,不似先前“但坐啸吟”的清流文士,都是一层层基层历练,升迁起来的能吏,各施手段,各显神通,也各有进展,石广元是在其中做得格外出众。 读着文章,就看得出他绝非侥幸,既懂得农业技术,又颇善引导话数,对百姓绝非一味强迫驱役,成果亦是斐然。 这篇文章有弹劾之意,针对许多地方官吏,为政绩,强施号令,有些过激之举,甚或拔人田苗,水灌、火烧民家,以至百姓愤怨于上。 这种事毕竟难免,荀柔读到心中固然不悦,却也难以处置。 东汉以来,儒学在官方扶持下兴盛,坐而论道,务虚空言之风渐盛,实干之才越来越少,这些举动虽有偏斜,但从长远结果却是好的,若处置了这几个人,继任者畏畏缩缩,不敢进取,那明年若是蝗灾再起,吃亏受难的还是百姓。 不过,倒也不能就此听之任之。 荀柔想了想,坐起身,让侍从端来笔墨,就伏在榻上小几上,执起笔:请以左冯翊临晋县令石韬,为今岁治绩第一,并赐爵禄金银,嘉其仁善爱民,劳民不伤之德,布告天下,以申其行。 他刚刚顿住笔,便又门卒来报,称汉中张公祺求见。 荀柔点头应许,起身推枕下榻,刚迎至屋门口,张鲁便已大步进来。 “太守请坐。”荀柔挥袖招呼,侍从搬来两座席枰,相向而列。 张鲁既主动请降,他也很大方,直接为他请下太守之职,又把相处几日,感觉不太安分的张鲁之弟张卫,请封了右中郎将,待他回长安时,就以同带走。 张鲁行了一礼,缓缓坐下,谢过水饮瓜果虽然其实都是他自家供应的东西。 “太尉气色见好,想来不日定能康复。” 他是一个形容清瘦、布衣朴素的中年男子,容貌只能算淳朴,但飘飘三缕长须,两道长眉,目凝精光,龙行虎步,颇有点深藏不露,仙风道骨的气蕴。 荀柔与他寒暄了几句,便看明白张鲁前来是为打探消息,他也不卖关子,直将宫中庶长子夭折之事说了,只看见对方露出意味深长之色。 “……宫中还有董氏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