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命人隆重地招待她们,还封东女国女王赵曳夫为归昌王。 欢宴过后,东女国使者没有立刻回住处,而是想在曲江池畔走走,领略一下大唐风光。负责接待的官员自然不会阻止,还派人给他们引路,免得他们不小心迷了路找不回驿馆。 瞧见不远处的河岸边热闹非凡,东女国使者不由追问那是在做什么。 接待官员笑着回答:“这是往来于两京之间的书船,今儿恰好是《两京文选》刊出的日子,不少人都特意过来买回去看。” 东女国虽然和川蜀是邻居,但文教方面要落后许多。使者们都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那一小撮人,闻言立即表示自己也想登上书船见识一下。 大唐还没有不允许书籍外流的规矩,各国想学习大唐文化都可以派交流生来大唐求学,整体气氛相当开放包容。 接待官员笑着带领使者前往书船。 正走着,忽听不远处有马蹄声传来。 众使者下意识抬头看去,却见一妙龄少女身着红如焰火的猎装骑马经过,身边是几个年龄相仿的少年人。 分明都是鲜衣怒马的少年男女,不少人却都是第一眼就瞧见了被簇拥在中间的女孩儿。 冬日中的远山林木枯槁,只剩一树树梅花傲立于天地之间,而她也似那雪中红梅般亮眼。 仿佛是天地间唯一的亮色。 事实上若是细看的话,会发现她身边那几个少年男女相貌也不差。 东女国使者们本来就以女子为重,一场宴会下来没见到几个女子本来有些失望,瞧见刚才那行人远去以后不由追问起那是谁。 接待官员刚才也扫了一眼那群少年男女,闻言笑着解答道:“那是郭家三娘,我朝有名的小才女,从小便聪慧过人,这书船与《两京文选》都是她牵的头,她提出这些建议时还不足十岁。满十二岁以后,她被特许入国子监读书,年年都拿上等,本来试十帖过六帖便可,她每次都是十帖皆通,不知愧煞多少男儿。” 本来这郭家三娘初入国子监,很多博士都是不乐意教她的,后来发现她的存在能激励那些懒懒散散的生员,便把她留下了。 这接连三年的上等,又让国子监博士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关于能不能给她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资格。 女子应试着实是前所未有的事。 可是据说当初当今圣上曾经金口玉言表示允许她应试,且也没有明文规定女子不得赴考,所以礼部和国子监讨论来讨论去,吵了一轮又一轮,最后是因为玉真公主的保荐才捏着鼻子把她添进今年春闱的名单里。 没办法,当今圣上那几个关系亲近的兄弟都没了,只剩下玉真公主一个同母妹妹最为亲厚。别人的面子他们可以不给,玉真公主总要给的。 比起玉真公主直接引荐到朝廷当官的道士们,这好歹只是给个科举名额。 众所周知,如今进士科考试的竞争是最激烈的,每年都会有将近两千人前来赴考,高中概率堪称是百里挑一。 所以吧,就让她去考吧。 考中了给个九品芝麻官,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这中间的弯弯绕绕,接待官员自然不会说给使者听,只给使者讲起了他们这位小才女的种种事迹。 大唐读书人如今能这么方便地买到书,很大程度上都是这位小才女的功劳,所以读书人们对她的观感都是极好的。 何况她有着骄阳一样热烈的性情。 比如刚才她们应当就是刚冬猎归来,后头还跟着几头骆驼帮他们驮猎物来着。 听了接待官员的介绍,东女国的使者们都十分叹服。 大唐不愧是大唐,连女子都这般出众。 另一边,三娘并不知道自己的路过引出了多少议论。 她从小便习惯了众人或探究或惊叹的目光,所以并不在意自己有多引人注目。 三娘回到家门口,喊人出来搬运骆驼背上的猎物。 这都是她们在猎场猎回来的。 知晓她二月初便要去应试,萧戡他们约她出城打猎放松放松,她想着上元节放假大家都要回来,便应邀去弄些猎物过节用。 骆驼从新昌公主府借来的,每头都精神矍铄,特别能驮。 底下的人打开门见到三娘满载而归,都欢喜不已地出来扛猎物进府。每次三娘子打猎归来,主人家能大口吃肉,他们也能大口喝汤,可不就叫他们喜笑颜开吗? 说起他们家这位小娘子,那可真是能文能武的神奇存在,不仅读书厉害,骑射功夫也不输于人。 据说小娘子才六岁大便能用弹弓把家里的雀鸟扫荡一空,习骑射以后准头也是极好的,连带她身边的侍女绕梁都是骑射好手,许多武夫都打不过她呢! 趁着仆从们搬猎物的当口,三娘笑眯眯地和萧戡、李俅他们道别:“时辰不早了,你们也回去吧,有些猎物不尽快料理就不好吃了。” 当初还是小豆丁的萧戡几人如今也是翩翩少年郎了,许是小时候延续下来的情谊会格外牢固,她们现在依然时不时会一起约出去玩。 只有李俨这个皇长孙时常要待在东宫读书以及给太子李瑛打下手,远不如李俅他们这么自由。 说话间,仆从已经把帮三娘驮猎物的那头骆驼搬空了。 三娘把骆驼和牵驼人一并还给萧戡,挥别陪自己出城散心的朋友们愉快地回府去。 等到三娘的身影消失在郭家府门内,萧戡和李俅对视一眼,都“呵”地朝对方冷笑一声,骑马到了常乐坊门口便一夹马腹、分道扬镳。他俩从小就看对方不顺眼,要不是谁都不想让对方单独跟三娘出去玩儿,估摸着永远都不会凑一块玩! 第66章 猎物不仅肉能吃, 皮毛也很重要,虽然今年冬天快过去了,可谁也不会嫌上好的毛皮太多。 主要还是春衫之类的可以花样百出, 光料子都能缯绡绫罗轮流上,可到了冬日里头人们对衣裳的最大需求就是保暖。要是一出门就冻得面青唇白,再好看的人都扛不过去。 寻常百姓大多只能穿上厚实的粗布麻衣, 试图用厚度来抵挡那吹到骨子里的寒风冻雪。至于被褥,那更是把稻草、柳絮、杨花、鸡鸭毛等等能用上的都给用上。 人都冻得活不下去了,自然只能抄起箭囊进山打猎,争取猎些厚实的皮毛来取暖。 哪怕是达官贵人也没有被风雪饶过的殊荣, 他们到了冬天也得过得严严实实, 连耳朵都不放过。 三娘猎了两只狐狸,便打算把皮毛处理出来, 大块的给长辈们做暖脖, 余下的便给兄弟姐妹们做护耳。哪怕是到了二月,春寒还是不可小觑, 今年正好还能用上。 她正有条不紊地把料理猎物的事安排下去, 她四妹郭映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