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细细的一声:“无衣哥哥。” 谢祁循着声音望去,在石阶旁边的角落里见到了小皇帝的身影。他笑着走上前抱起他,问:“陛下怎么在这儿等着?” “云青带我过来的。”小皇帝小声解释,抱着他的脖子,委屈道,“父皇说小王叔生病了,不让我见他,无衣哥哥也不来,我好想你们……” 谢祁笑着哄他:“陛下是皇帝,怎么动不动就哭鼻子?被旁的人看到,可是要笑话你的。” “我只是跟无衣哥哥哭,别人又看不到。”小皇帝吸了吸鼻子,头一歪,埋在谢祁的颈间,将脸上的泪痕一股脑儿藏了去。 谢祁也不嫌弃,只失笑道:“陛下可不兴耍赖。” “就耍赖。”小皇帝理直气壮,顿了顿,瓮声瓮气地喊,“无衣哥哥,小王叔的病什么时候可以痊愈啊?” 谢祁的笑容缓下来,慢声道:“别着急,会好的。” 小皇帝似懂非懂,却也没再追问。 谢祁抱着他哄了会儿,瞥见不远处面露急色的云青,温声商量道:“不早了,让云青带陛下回养心殿罢?” “无衣哥哥不能送我吗?”小皇帝眼巴巴地望着他,“父皇没有住在养……” “别多想。”谢祁打断他,轻轻捏了下他的鼻子,笑道,“这段时日我有些忙,不能常来宫里看望你。陛下就好生在宫里听太傅讲学,乖乖做课业。” “我知道啦。”小皇帝乖乖点头。 “那我叫云青过来?” “嗯。”小皇帝点头,在云青走近前,又凑在谢祁耳边悄声道,“无衣哥哥别怕,我会让太医好好给小王叔看病的。”顿了顿,又道,“如果父皇不让你当皇帝,等他离开盛京,我让你当!” 谢祁笑了笑,没有说话。 小皇帝或许知道他与谢杨失和,但到底年纪小,心性单纯,只当今天种种是他意在皇位,所以才信誓旦旦地说出这句保证。 可他却不知,谢杨不会再离开盛京了。 这是场你死我活的决战。 不论是谢杨,还是他,今天之后,能活下来的只有一个。 * 康安今日陪同谢祁来皇宫,目送他进宫以后,一直等在宫门处。 到了下朝的时辰,群臣鱼贯而出,可仍不见自家王爷的身影。眼看着时间匆匆流逝,不由得担心起来。 他正琢磨着去打探打探情况,一抬眼,终于见到姗姗回迟自家王爷。 康安忙迎上去,低声问:“王爷怎的出来的这般迟?可是今日之事出了差错?” “很顺利。”谢祁轻描淡写道,“出来时碰见陛下,留了会儿。” 康安松了口气,护送谢祁坐上马车,等马车徐徐驶进闹市,才心有余悸道:“王爷此举虽能让太上皇无暇顾及摄政王,可着实冒险,万一太上皇——” “所以本王才要在金銮殿上当众质问。”谢祁闭目养神,语气缓缓地给康安解惑,“谢杨心计毒辣,却太过看重声名。十几年前,他就是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才会说下那句‘归还皇位’的承诺,也让本王有机可乘。他被声名所累,绝不会在迟暮之年,让他苦心维护多年的声名断送在本王手里。” 这话一出,康安面上的担忧愈发浓重:“可太上皇允诺归还给王爷皇位之后,从未放弃过暗害王爷。” “所以啊,”谢祁语气悠悠,“这段时日,让底下的人都警醒些。” 康安:“……” * 勤政殿。 谢杨疾步走进殿内,不知是累的还是气的,面上通红,一进殿就狠狠砸了博古架上做工精良的青莲瓷瓶。 侯在殿内的宫人战战兢兢地退下。 不多时,一道人影悄无声息地闪进殿内,在谢杨身前跪下。 谢杨沉怒不已,眼中流露出难以遏制的杀意,狠声道:“谢祁不能再留,你去,带着能激发他体内毒性的药,这次定要斩草除根!” 顿了顿,垂眸俯视着单膝跪地的人,警告道:“不要再让朕失望了,承光。” 【?作者有话说】 宝贝们情人节快乐! 第106章 行刺 先皇太子病愈,在金銮殿当众询问归还皇位一事,不仅在朝臣间掀起轩然大波,消息不胫而走,就连市井民间也是议论纷纷。 当年先皇太子因生父驾崩,因年弱无力,将唾手可得的皇位拱手让给叔父。叔父百般推辞,虽说最终还是承继大统,但践祚当日,为昭显其并无鸠占鹊巢之心,特下明旨,承诺在先皇太子及冠病愈后,便将皇位物归原主。 这桩“叔慈侄孝”的事迹至今仍在民间誉作美谈,广为流传。 百姓或许不关心谁当皇帝,更不清楚朝堂间的暗流涌动,但他们都有着大同小异的朴素观念: 既承诺了要将本就属于我的东西归还,那便不能言而无信。 消息最初传扬开来的时候,百姓不约而同地想着,既然太上皇早先便承诺了要归还皇位,如今先皇太子病愈,又有智识过人的摄政王亲自教导,那他重登皇位便是理所当然之事。 可当将近一月的时间过去,这桩事仍没有下文时,百姓渐渐觉出不对之处了。 十五年的时间说短不短,可说长亦算不得长。当年亲身经历过这桩“禅位”之事的百姓大多都健在,稍一回忆,再三三两两的闲谈一二,便能将许多往事拼凑得七七八八。 太上皇年轻时,素来有逍遥恬淡的美名。可就是这样一个遍游四境、行踪不定的人,却能在先皇骤然去世时,分毫不差地出现在盛京为其料理后事,又十分巧合地碰上本该登基的先皇太子染病主动逊位,再顺理成章地成为新皇,怎么看,都幸运得有些过头。 若单只有一桩尚且可以用“巧合”二字解释,可当“巧合”多了,难免就引人怀疑。 有人猜测,太上皇当年所谓归还皇位的承诺,只是信口胡诌,压根儿没准备兑现;也有人猜测,太上皇远没有表面上那般淡泊名利、不慕权势;更有甚者,怀疑起当年的种种巧合都是太上皇故意而为…… 一时之间,关于此事的讨论甚嚣尘上,屡禁不止。 甚至于,预测太上皇打算何时兑现承诺反而成了盛京民间的一股风潮,引得百姓翘首张望,齐齐等着下文。 这股浪潮从盛京涌向四面八方,不仅没有止息,反而有愈演愈烈的架势。 就连骆修文这般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也略有耳闻。 起初他以为是谢王爷为了向太上皇施压,刻意造势,是以并未放在心上。 可当马车行在长街上,又有相关的言论传进耳中时,骆修文觑了眼倚着车厢壁闲适翻书的人,终于没忍住出声感慨,叹王爷此计果然妙极。 毕竟如今民心所向,纵然太上皇有心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