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却并无什么反应,似是早有耳闻。他看向卫青,淡淡启唇:“大将军。”
卫青拱手:“臣在。”
刘彻下令道:“朕命你时刻监视大漠,若匈奴有任何异动,立刻来报。”
“臣,遵旨!”
刘彻望着殿门斜射进来的金光,神态居高临下,尽显帝王之威,“此番匈奴被大汉重创,已然对大汉生畏!以后若想再犯我大汉,需掂量自身一二!”
他又望向台下武将行列,扬声道:“这都是大将军以及诸将军的功劳!大汉有诸位能将,是大汉之福,是朕之福!”
卫青带头回道:“杀匈奴、佑大汉,是臣之责!是臣之幸!”
其余武将皆
跟从道:“杀匈奴、佑大汉,是臣之责,是臣之幸!”
等殿内安静下来,公孙弘继续道:“陛下,臣还有一事。”
刘彻看向他。
“两月前,大将军带领军队重创匈奴,除去缴获的牲畜,还有诸多匈奴俘虏。这两个多月来,一些俘虏仗着从前在大漠有些权势,便始终不遵大汉规矩,屡屡惹事,无论军中还是民间,已是怨声载道。敢问陛下,对这些俘虏要如何处置?”
沈乐妮垂下眼皮,静静听着。
汉武帝时期对于匈奴俘虏的处置算是比较宽容的了,若是他们真心归顺,便能在大汉施展自己的才能,甚至拜官授爵。
但要是像这样跳的,那大汉的律法也不是吃素的。
果然,刘彻闻言,便轻轻蹙了下眉。但他却并未开口,而是把视线再次转向台下左侧。
沈乐妮感觉到似乎有道目光在注视她,顿时有种不好的预感。
她缓缓抬眼,与高台之上的人对上视线。
心中一咯噔。
不会吧陛下?又是她啊?!
刘彻看着她,忽而勾了勾唇角,神色淡然地问她道:“沈国师,你有何看法?”
沈乐妮回以一个微笑。
这国师,还真不好当。
她正了神色,拧眉思索片刻而后回道:“回陛下,臣认为,若想使得异族真正臣服于大汉,最重要的,不是剥削压榨,而是要改善对他们的待遇,让他们感觉在大汉生活比在大漠生活要好得多,让他们流连忘返,不愿离去,自愿融入大汉;同时,要源源不断用大汉的文化和思想浸染他们,直到他们彻底遗忘曾经的一切,由内而外改变。”
“再一个,便是对大汉百姓进行适当教育,要让他们渐渐生出凡大汉境内皆是同胞的认知,毕竟即便异族俘虏有心融入,可大汉百姓却一直歧视排外,那么再顺从的人,早晚也会生出反心。”
“至于那些始终不遵规定,视大汉威严为无物的异族俘虏,最多只给两次机会,若超过两次……”沈乐妮眉眼平平,声音清沉,“便不必再留。”
最后几个字一出,无数双视线齐齐扎到她的身上。
刘彻也微微动了动眉。
本以为她不主张杀戮,没想到她还是个果决冷酷之人。而且她的那些办法也说得不错。
刘彻愈发满意封她为国师并许她参与朝会的旨意了。
他浅浅嗯了一声,夸赞道:“说得不错。沈国师博学多才,远见卓识。”
沈乐妮垂眸微笑。
刘彻看向公孙弘,开口问:“丞相听清了?”
公孙弘应声:“臣,领命!”
接下来又商议了几件小事,沈乐妮很开心终于没她的事了。
很快,朝会就进入尾声。
黄门传唱后,刘彻先行离开,然后文武百官才陆续退出大殿。
那些本来想以‘牝鸡司晨’为理由狠狠打压羞辱沈乐妮的朝臣,却没想到她竟有那么多锋锐字句,怼得他们哑口无言,再加上那番获得了陛下认可的关于俘虏的处置问题的见解,便让他们不敢再轻易出言嘲讽。
出了大殿,碰见沈乐妮,或沉默而过,或低头绕行。
也有气不过的,不甘心的,瞪了沈乐妮一眼,再留下一声冷哼,才甩袖远去。
而沈乐妮始终面带客气而礼貌的微笑,目送对她‘打招呼’的人远去。
霍去病看在眼里,他走到沈乐妮身边,戏谑笑道:“想不到你挺能说啊,看那些人,一个个都争论不过你。”
沈乐妮傲娇地轻哼一声,“那是,也不看看我是谁。”
霍去病移开视线,目光望着虚空,有些感慨,“方才听了你说的那些,仔细想来,还挺有道理的。”
沈乐妮也注视着前方,声音轻缓,“只希望,他们能听进去一些。”
“如今你算是真正拥有特权,接下来,你又打算怎么做?”霍去病询问道。
沈乐妮自己也不知道,还得等系统的通知。
她告诉霍去病:“我先休息一段时间,等等再告诉你。”
霍去病点头。前段时间她确实辛苦,是该好好歇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