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继续原本的工作节奏,那流程就是一部分人用大型机械平整土地,另一部分人准备建筑材料并依据用量进行现场混合,最后才是浇筑、再平整,大致分成四个环节。
以原本30人一班的人力配置要弄完西边的地面铺建,可能还需要十多天的时间,才能把非建设面积都铺上。
这次磨合,外场组组长先是让老手居多的几组人先沿用之前的配合模式从脚下开始向西推进。
紧接着,他又安排原本清理组为主的新小组进场,前往还未铺装的区域,比照着规划图,一组一个坑位开始挖掘地面、清理残余垃圾,挖出预定要加盖建筑的土坑。
反正后期要打地基盖房子也是得下挖的,就干脆现在开始了。
刚好西边有容迪规划了不少建筑物,连浇筑面积都相比北边要少上一些,现在这个模式差不多能把新增的力量消化了八成。
再剩下来的人力就被分配到材料准备的环节。
这里的建设前期主要是用到两种材料:水泥和砂石骨料。
另外就是需要水和起到加固等用途的添加剂。
后期建筑则还另外需要钢筋等金属类建材。
这里面,又属砂石骨料和金属类建材的用量最大,水泥和添加剂则是制备难度高。
后者现在都是用的直接采购来的成品,前者则都是由基地的回收机器现场制备的。
基地之前还留存了一批原材料,而台风后恢复生产,内场工业组基本都停了,就只剩下制备这类材料的生产线还留了人。
原来的消耗速度略微小于生产速度,他们的用量还够支撑。
现在加了人,材料的消耗速度一下子就提上去了。
“最费材料的城墙还没开始动工,骨料就吃紧,那些机器人也不能只是把垃圾往外搬。”蓝遥只观察了一阵就得出结论,对容易基地的库存也很了解。
容迪在他们五个人单独组建的通讯频道里面回答:“我准备明天就把分拣线装到今天清出来的位置。这些机器人应该还是可以区分金属和非金属的吧。”
“这是自然,区分物体大小、物质基本属性的模块我都提前置入了,还能单独区分少数最常见的金属种类。”
“那就可以了。”容迪的语气就变得更确信了,“前面我把编到一半的分拣模式也丢给高彭去摸索了。初步方案是建设一条比较大的传送带,由前端机器人判断垃圾的大小和材质,适合回收的就统一往分拣带上送。汇集的末端再留几个机器人负责分类和运送,应该就能连贯起来。之后清理到外围,只需要把分拣带前端加长就行了。”
“所以这是垃圾分拣也紧接着完成了机器化的节奏?”郭子达听完还挺惊讶。
蓝遥于是这么评价道:“他上手很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