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博凡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小知县 > 分卷阅读6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65(1 / 1)

门便看到坐着的纪炀。 传说中汴京纨绔,又是当年武侯的嫡长孙。 他坐在那看着就比旁人身量高,剑眉星目,隐隐有些摄人气质,举手投足又有些骄矜。 不是通身富贵养出来的,绝对没有这股与众不同的劲。 纪炀看到知州进门,自然起身相迎,谁料知州摆摆手:“你是伯爵府嫡子,祖父母一个是武侯,一个是郡主。算起来也算陛下远亲,不需这样客气。” 这话一说。 旁边的凌县尉直接愣住。 怎么知州大人说的话他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 祖父是侯爷。 祖母是郡主。 陛下的远亲? 伯爵府嫡子? 凌县尉连面见知州大人的紧张都没了,下意识看向知县大人。 这是真的吗? 他听错了吧。 知州说完这话,原本想看纪炀反应,没想到反而看到他手下的反应,惊奇道:“你在扶江县也是瞒着的?” 纪炀哭笑不得:“大人,您别打趣了,我这身份到底如何,明白人都清楚。” 说好,那确实好。 顶级盛世之家。 说不好,那也是看不到的刀光剑影。 纪炀无奈摊摊手:“若真的好,下官还会在这?” 两人像是打哑谜一般,凌县尉已经懵了,好在旁边平安按住他,才没让他失态。 知州这才正眼看向纪炀,心里中欣赏,面上却不露,开口道:“坐吧,本官且问些问题。” 这要问的,自然是扶江县的公务。 还有知州的诸多疑问,全都是公务相关,也是每个知县,或者县里派来回话的人都要答的。 区别只在,事情少的县问得极快,两盏茶功夫就可以出门回乡。 事情多的则上不封顶。 那丰邵县的黄大人说过,他第一次来回话的时候,在知州这待了整整两个时辰。 县里上下问得清清楚楚。 虽然知州大人不说,但大家都明白,这已经是在为年末官员考核做准备,甚至是考核的一部分。 按理说扶江县那么点人口的地方,问题并不算多。 只是知州这次的问题竟然包括了:“水渠修建,用了多少人,使了多少料,费了多少米。” 又问:“若不是北高南低的地势,你又要如何修渠。” 再问:“听闻初用化肥时,百姓并不信任,你如何为之。” “五村之中,唯独落下玉家湖,是为何事?民怨又该如何平。” “扶江县凌家湖富于衙门,安否?” 一连串的问题,甚至不给纪炀太多思考时间。 最后还问了秦汉田税与当今田税优劣点等等。 后面跟着的平安跟凌县尉都一头汗,被问的纪炀却还算妥帖。 一问一答,颇有章法。 偶尔有难懂的,知州稍加点拨,也有成效。 与其说提问,不如说指点。 问到最后,知州看他一眼:“做事不错,读书有些少。” 倒不是说他学问少,而是他能拿出解决方案,却不能引经据典。 正经科考上来的人,动辄先贤云,要么什么什么书里怎么样,用古人先贤来给自己的观点佐证。 纪炀吃亏便吃亏在这上面。 知州喝口茶,开口道:“披沙拣金,往往见宝。” 纪炀刚一皱眉,就听知州好言好语解释:“唐人所说,越贵重的事物,越要经过艰苦磨炼。” “古人谓之修身。” 纪炀其实隐隐明白意思,这再被一点,知道知州这是安慰他,来这潞州扶江县一趟全当修身。 纪炀笑着:“多谢知州大人点拨。” 知州摇头:“也不用谢,若不是当年你祖父战功赫赫,哪有如今的太平盛世。” “当年我刚刚登科,便听闻边关大军来势汹汹。” “那时候怕得厉害,你祖父却拍拍胸脯,随后征战四方。” 这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 如今老侯爷已经去世,朝中还记挂这些事的人并不多。 不多,不代表没有。 知州对纪炀既有爱才之心,也有对当年他祖父的感激。 两人一聊,便已经到晚上。 知州知此人并非池中物,开口道:“你送来的制肥良方,本官已经看过,很不错。” 纪炀听此,精神一振。 终于说到正题了! 纪炀认真道:“农桑乃天下之本,更是朝廷命脉。化肥使用,绝对会让粮食增产,这也是扶江县粮食增产的原因之一。” “之一?那还有什么?” 来了,又开始考试了。 “自然是防治虫害,培育良种,兴修水利。”纪炀道,“扶江县以前田地不丰,水利不兴,连买良种都困难。” “如此局面,下官才想到制作化肥,来弥补上面的缺失。” “现在看来确实有成效。” 知州抬头看看他,见纪炀一本正经要往修运河上面扯,不由得好笑,干脆给他交了个底:“你想用化肥的方子,换潞州给你修运河,也不是不可。” “如果这化肥真如你所说,真能让天下田地像扶江县如此增产,别说运河了,给你修个金身都是可行的。” “只是运河是承平国经络血脉一般,此事我会帮你报给通判,等他同意,再上报汴京。”知州又道,“刘通判那边约莫没什么问题。只看汴京怎么说了。” 这话的意思就是,知州同意了! 运河的事,潞州已经同意! 不用纪炀多费口舌,知州早就明白他想做什么。 再想想方才那些问答,全都是些细枝末节的事,知州都晓得的那样清楚,显然把他在扶江县的底摸透了。 不愧是一州之长,就是厉害。 纪炀起身,深深一拜:“四五十年前,扶江县没赶上修运河那一阀,如今终于能补上。” 知州看着他,更觉得好玩:“这才哪到哪,能不能修还要看朝廷意思。” 说着,又招手让他坐下:“但以你报上去一亩四百六十斤的丰收,多半会同意。” 只是说完这些,知州正色道:“你也要知道,若真报上去,对扶江县,对潞州,对我跟通判来说都是好事。” “对你,却未必。” 潞州城出了这样丰收的政绩,又有如此增产好物,还把方子直接献上。 跟知州所说一样,对扶江县来说,修运河修官道都不在话下,对潞州长官们,更是好事一桩。 年末考核,必然有大大一笔。 可这事报上去,纪炀的名声彻底捂不住。 到时候汴京反对修这小小一段运河的,可能并非反对修运河本身,而是反对纪炀。 所以,对谁都是好事。 对天下百姓,对苍生万民,百利而无一害。 除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