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博凡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小知县 > 分卷阅读9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95(1 / 1)

他们的称呼还是如此。 如果漂浮太久,可能就是不少地方闻之色变的流民,不加以安抚,也就是西南灌江府的动乱之一。 所以他们来之前,隔壁松双县知县,潞州知州,都专门提醒纪炀小心应对。 要是之前,这些灾民浮客肯定不来扶江县,毕竟听都没听说过,又十分穷苦。 可今年的情况有些不同,不少凉西州百姓目的地便是扶江县。 不管说再多,纪炀看到他们的时候,还是动了恻隐之心。 眼前的一家骨瘦如柴,怀里的婴儿奄奄一息,看着面色发黄,头比身子大许多,这一看便知是饿久了。 婴儿的母亲因为饥饿也没有奶水,手上有几道划开的伤痕,明显是喂了血给孩子,让他还能活下来。 而母亲本身也是瘦到直不起腰。 这约莫是他见过最可怜的流民一家。 但这家进了扶江县,知晓来此地安歇的必须去衙门登记,还是一家五六口走过来。 领头的汉子也没好到哪去,全家都没有穿鞋,空荡荡的衣服只是挂在身上,那补丁更不用说,已经密密麻麻看不出了。 他们身上背着锅碗器皿,看着破破烂烂,但这全是他们的家当,自然不舍得扔。 负责登记的小吏年虽小,他看一眼差点吓得后退半步。 不过想想扶江县以前的日子,也就是没遭灾,若有了灾,估计也是这般模样。 登记好之后,按照他们来的顺序,安排到玉家湖安置,那边提前准备了简易的房屋,虽说不结实,但至少有个屋顶,要再想住下去,必须自己动手加固。 这也是纪炀故意如此,如果建得太好,难免让他们升起懈怠之心,还会让五个村子很有负担。 如此做对大家都好。 这样只能挡挡风的屋子,已经让这家感激万分。 等看了他家口述,小吏登记的情况,纪炀才知道这家具体情况。 他家原本是凉西州东津坝人士,平日种田为生,去年东津坝也是整个凉西州雪灾最严重的地方。 他们一家原本九口人,冬天还没过完,已经剩下七口。 好不容易熬过冬天,地里的庄稼也已经坏了,他们那边寒冷,种的是冬小麦,跟潞州这边春种秋收情况不同。 年前用全家积蓄买的种子全都坏死在地里,这日子也是没法过的。 熬过冬天,还有青黄不接的春天。 隔壁家卖了一双儿女,算是有了铜板,可以重新耕种。 他家思索再三,家里两儿两女,哪个都不舍得,屋漏偏逢连夜雨,他们西南边的灌江府又在打仗,还传来征兵入伍的消息,征的还是隔壁他们凉西州的兵马。 灌江府地处边境,他们一有事,凉西州就要出钱出人还出粮。 富裕人户都有些撑不住,何况他们普通人家。 所以这家痛下决心,把田地卖了准备离开。 谁料又被村里揭发,说他们想逃兵役,那兵役本就是加派,其实不合道理。 可上面的命令是这样,他们只能拿刚卖土地的银钱交了银子,交银子才能免当兵。 没了田地,没了银钱,这家不走也不成了。 入冬前家里九口人,过了冬天剩下七口,走到扶江县,只剩下六个。 他们到了潞州之后,又听闻扶江县的名字,还知道他们那有荒地,自然过来了。 也有人说,他们为什么不去更繁华的地方? 大家都不是傻子,谁不想去富余城市,但去了,能不能在那生活?能不能有田地,都是大家要考量的。 比如这一家,他们就算到扬州,没有手艺,只会种田,也不识字,根本活不下去的。 算来算去,还是虽然偏僻,但能有田种的地方最好,不管是租种还是开荒,他们都可以。 有地,有饭吃,他们就知足。 跟知州说的一样,他们是良民,遇到天灾人祸才会如此,好好安置会很不错。 纪炀看过之后问道:“当地赈灾了吗?怎么没见记录。” “这家也不识字吗?遇到识字的一定要同我讲。” “现在来的都不认识字,基本全是农户,也没有什么其他手艺。” “凉西州没有赈灾,只在凉西城外施了半月的粥,城门都没开。”小吏回道。 城门都没开? “应该是怕灾民抢粮仓。”凌县尉补充道,“几年前灌江府兵祸加天灾,凉西州跟着受难,当地大户粮仓就被抢了。” 纪炀现在听到灌江府的名字,心里就下意识皱眉,不过是边境地方,兵祸四起也正常,就是可怜那边百姓了。 听凌县尉这么一说,小吏接话:“这也太可恶了,竟然抢粮。” 纪炀反而道:“饿急了,抢粮算什么,也不是大错。” 这话让众人立刻看向他,纪炀笑:“天大地大吃饭最大,你都不让我吃饭了,难道还要乖乖听话?” 不赈灾,还关城门,起兵造反都能理解。 这也就是刚开始,如果矛盾再激化,别说灌江府了,就连凉西州都要有兵祸。 临近凉西州的潞州估计也不得安生。 纪炀更担心的便是这个。 自从凌县尉知道纪炀的身份,行走潞州之间的时候也听过知县大人以前的名声。 原本不觉得什么,可这会听他这样“大逆不道”的发言,下意识发现,如今的伯爵公子,只怕比汴京那边认为的还要乖张。 不过这话怎么听得那样舒服!让他更崇拜知县大人了! 玉县丞小声提醒:“大人,不可在外这样讲。” 纪炀却笑着看看周围:“都是自己人。” 知道这家的情况,又知道他家还有个婴儿,纪炀便让凌娘子从厨房拿些牛奶跟羊奶送去。 那家还有几个孩童,大人他不管,让几个孩子去王家宅子吃饭,那边他会付钱。 现在王家宅子剩下三个院子都空了出来,但滕显那个院子显然不动,剩下的则让王家汉子收拾好,过来的流民们,十四岁以下的孩子每日可以去那吃两顿饭。 大人全靠村里施粥,等有些气力了,可以去南边修官道挣钱,或者去东边修运河。 如果身上有银钱傍身,也可以直接寻荒地开耕。 这家人发现,扶江县好像早就做好准备,无论是要定居的,还是在此处落脚再去常华县的,各自都有安排。 只要把人数名目说清楚,再看看身份证明没错,这边都不会为难。 各村的里长也做好接他们的准备,虽说再多的帮助没有,可能有个临时落脚的地方,有口粥喝,这就可以了。 倒是孩子们过得更好点,一天能去那边吃两顿饭。 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对孩子们好,比对他们好还重要,自然无有不应。 县衙的人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