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nr1" style="font-size:18px">
老六和小六年岁到底是还小,木勺用的不太利索,一勺鸡蛋羹,一半进了嘴里,一半掉围脖上,吃得满脸都是,蒋小一拿筷子把掉围脖上的鸡蛋羹重新夹到他们碗里,才扭头问白子慕学院可是选好了。
当初白子慕在考场里头考试,他也没闲着,去外头茶摊坐了半天,问了好些人,大致也清楚。
平洲大大小小的书院共有十来所,其中还包括一些小私塾。
但并不是每一所书院都适合白子慕。
就像现代,一个市里十来所学校,但囊括小、中、高、大。
白子慕如今已是秀才,那搁现代,相当是个高中生了。
整个平洲适合秀才就读的书院,就六家,最为出名的,当属清河和清文两家。
第287章
清河和清文两家排一二。
清书和清理其他四家则是排最末。
清河和清文相当是重点高中,府试拔尖的,一般各镇各县前三都会进到清河书院里头去,剩下的,不是进清文,就是进清书和清理其他四家。
优等生,自是优先录取。
清河书院排第一,人人挤破脑袋都想进里头去求学,不过清河书院收费也不便宜,其他书院一年束脩也就二三十两,清河书院则是五十三两。
这年头穷人多,这些书院里头读书人并不算得多,一个书院最多也就一百多来人。
像这次府试,上榜的就五十人,再分到各个书院后,其实也就那么几个。
府试两年一次,乡试三年一次,但不是说次次书院里头的考生都会参考,都是有点把握或者想赞经验的才会下场,下场了也不是说就一定能考上。
像沈正阳表弟傅君然,在书院里头待了快六年了,他没下场,一直呆书院里头,旧人不去,新人又来,年年积累,加上慕名而来求学的,书院里头的书生也就多了。
古代到底是不比现代,现代经济条件好,不说家家户户都富贵,但大钱没有,小钱肯定是有的,供一两个孩子读书还是行的,而且国家执行九年义务,因此大学生满地跑,一学校里头没个几百上千人,那都不敢叫学校。
但搁大周这儿,寻头百姓大多穷得叮当响,哪里读得了书。
就是有闲钱的,也只会让孩子识两字,县试考个一两次还考不上的,便直接让孩子回来了,少有家长还让孩子死磕到底的。
读书的人少了,书院里头能有啥子人。
赵云澜看向白子慕,突然道:“傅君然就在清河书院里头求学,而且他堂弟傅君豪今年也上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