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名合格的农妇。 第十天清晨,秋小婵浇水时发现褐色的泥土里探出了白色的小点点,她惊喜的喊家人来看。 张大英眼神不好,背光处越发看不清,弯腰细看了半晌,确认冒尖后,整个人都洋溢着喜气,顾闻骞的表现则含蓄的多,跟培育成果比起来,他更在乎的是妻子的心情。 成功妻子高兴,失败妻子难过,这样算起来,他自然是期盼着成功的。 他揽着妻子的肩说,“这就证明你的思路是对的,再观察几天,长势不错的话可以继续增加。” “嗯,第一步最重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妈,蘑菇的事千万不能透露给别人,还有蘑菇放在这里不够安全,得再加一道门挡着才行,万一有谁不小心进来了咱们解释起来也麻烦。” 顾闻骞点头,“交给我吧,上次打家具还剩了点木料,安个挡门足够了。” 接下来的几天,秋小婵认真观察着蘑菇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终于在第十五天蘑菇完全长开,可以从根部切下来吃,更方便的是,根部继续生长,类似于韭菜,一茬接一茬,直到土壤中的营养全部消耗为止。 现在需要注意的就是,不同的菌种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不尽相同,秋小婵还得再试验几次,争取培育出更多品种的菌菇来。 十一月初,顾闻骞收到了母亲的信,知道他要带着妻子回首都探亲,母亲和舅舅一家都特别高兴,言语间满是期待,并在信中专门写了一段话给秋小婵,表达了她作为长辈的关爱和祝福。 读完后,顾闻骞将信纸折好放回信封,转头征求小婵的意见,“我们得尽快确定出发的日期,你看哪天合适?” 秋小婵翻看桌上的日历本,选了十一月十号这一天,日历上写着宜出行。 “就这天吧,咱们出发前也需要几天准备一下。” 大老远的回去肯定不能空手,何况秋小婵还是第一次跟丈夫的家人见面,得尽量给大家留下好印象才是。 顾闻骞算了算还剩六天,甚至来得及写信告知家人他们到达的时间。 “好,我明天先去寄信,再去县城买火车票,买到票了回来找队长请假。” 秋小婵对他的安排很满意,“恩,就这么定了,这几天我的任务就是收拾行李。” 除了换洗的衣服外,最紧要的就是各类土特产,还有他们路上的干粮,算下来要坐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呢。 一夜好梦,第二天小两口就跟张大英说了探亲的打算。 “那挺好,现在天气不冷不热适合出门,往十二月过就越来越冷,那时候出门才费事呢。” 碰上下雪光从家走到镇子上都不容易,运气差的连火车都发不了。 “我们也是这么想的,今天闻骞先去买票,现在的票应该不难买。” 张大英关切的问女婿,“咱们镇上往县城的车一小时一班,要不我去给你借辆自行车?” 从家到镇上就需要半小时左右,坐公交去县城路上也得耗费五六十分钟,一来一去起码花费三小时。 顾闻骞没有拒绝,骑自行车去确实比走路、等公交快些。 “好,谢谢妈。” 顾闻骞出发后,秋小婵跟她妈商量着去首都带什么,“家里有之前晒的核桃、山菌、板栗、榛子这些山味,要不我再找人收几只山鸡山鸭?” 上尧村靠山靠水,山上没有野兽,野鸡野鸭兔子之类的不少,明面上不允许上山打猎,但总有人偷偷摸摸的去,秋小婵打猪草的时候就碰见过好几次。 “也行,咱虽然是农村的,比不上城里什么都有,但咱们礼节不能差,得让人明白咱们的心,闻骞看你这么懂事只会对你更好。” 秋小婵嫣然一笑,眼里自然流淌出甜甜的爱意,“他对我已经够好了,只要一辈子不变我就满足了。” 张大英也欣慰的笑着说,“那倒是,现在谁不羡慕你?闻骞长得俊,又有文化,性子又好,还有做木工的手艺,反正我是很满意的。” 说完她仔细端详着女儿的穿着,皱着眉道,“你身上的这身还是去年做的,虽然干净但出门穿就寒碜了,你结婚的时候亲戚送了几块布,趁着还有几天时间赶紧送去做两身,给闻骞也做件厚外套。” “不用,结婚前做的衣服还能穿呢,再说了,我们什么条件人家都清楚,不用打肿脸充胖子。” 她想的是,在村里找人做的衣服样式老气,不如去首都买成衣带回来,家里的布留给张大英用,反正那些颜色谁穿都合适。 顾闻骞过了饭点大家,秋小婵把温好的饭菜端给他。 “事情都办好了?” 顾闻骞喝了口汤点头,从口袋里拿出车票递给妻子。 “好了,买的下午一点的车票,我算了时间,到车站差不多是晚上十点十一点,时间不算晚。” 早上的车票他们来不及从家里出发,再晚的时间面临的问题就是,火车可能凌晨到达目的地,人容易疲惫不说,家里人肯定也睡不着一直等他们,这些他全都考虑到了。 “我跟妈商量,想找人买些野味带回去,你觉得怎么样?” 顾闻骞明白妻子的意思,其实准备什么带回去并不重要,舅舅一家虽然受到了一些波折,但生活质量并不差,但他作为丈夫,应该站在妻子的立场为她考虑。 “好,听你的,咱们下午一起去看看。” 傍晚下工后,两人抄小路去了村尾的一户人家,姓郑,只有母子两,儿子打猎的手艺是从小跟当猎户的父亲学的。 郑婶子佝偻着背,脸色蜡黄,看到他们来紧紧看着他们问,“来我们家有事啊?” 儿子听到母亲说话,从屋里出来,他中等个子,人很瘦,眼睛尤其有神。 秋小婵往前一步笑着解释,“大娘,我是一大队秋长根的女儿,我想找您打听个事,您知道谁家有野味没有?” 之所以秋小婵来开这个口,因为顾闻骞一开口就不像本地人,看这对母子的神情,是很警惕外人的。 果然,听到秋小婵的话,郑婶子的皱起了眉头,这时候她儿子走了过来。 他说,“我见过你们,怎么,是你们想要?” 秋小婵忙点头,“是,我们要去外地探亲,想买些野味带过去。” 她指着顾闻骞背上的竹篓道,“你放心,我们不会到处宣扬的,放在篓子里别人看不着。” 对方点头打开了篱笆让他们进屋,“进来说吧,你们站在外面挺招眼。” 小伙将他们领进屋,郑婶子要给他们倒水喝,秋小婵拦住了。 “婶子,我们买了东西就走,用不着麻烦。” 郑婶子并不强求,她跟着一起坐下,仔细打量着小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