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濯好赔了一顿罪,又看了沈宓几眼替他找了身干净衣裳。 临走时也不忘提醒二人“晚膳已经备好,待会儿便会送来”,里里外外摆明了是想要沈宓留下闻濯一起用膳。 沈宓冷哼一声,直接教他滚。 随即对闻濯的语气也不善:“承明殿的炭火比世子府还要缺么,殿下非要来此凑这不够分的粥?” 沈宓拂袖进屋盯着窗台的花瓶狠狠皱眉,下一刻果不其然将它掀了摔的粉碎。 他年少时候从未受过当面受制于人的气,后来年岁稍长也是靠着嘉靖帝恩泽的余威,妥妥当当走到今日。 虽说如今被一张利用他的大网盖的严严实实,却也是暗地里被人撺掇着制肘,且这恨这仇是他知晓根蒂,明了脱身不掉,所以才破罐子破摔随它去的。 他为避四方,宁愿做只没有鸿鹄之志的燕雀死在寒窑里,都有人非得求他不痛快,这又教他如何能忍呢? “恼了?”闻濯跟在他身后进屋,一直未落座。 沈宓着实不愿同他多说什么,摆了摆手一副精疲力尽之态,倚在窗台旁:“闻旻,少年时的鲜衣怒马早已槁木死灰,难复追矣,趁着晚间雪还未野,你当提灯早归。” “往何处归?”闻濯的声音极近,沈宓都不曾察觉他是什么时候走到自己身后的。 “往心安处、求全处、得独善其身处,只要你不嫌麻烦,实则你往哪里归都无人管得着你,你是先帝亲封的王,有谁会不知死活碍你的路呢。”说来实在也好笑,他一个连自个儿都说服不了的废物,竟也会有朝一日开始给别人找法子舒坦。 闻濯不动声色地瞧他,半晌才温和启声发问:“听故事吗沈序宁?” 沈宓说了那么多废话权教他当作耳旁风,一时是真觉得他脑子有病,皱眉拒绝道:“不必——” “我以为你身陷囹圄,总该瞧着别人的不如意也幸灾乐祸几句,倘若你非不听,我也是非要说的。” 沈宓冷笑:“那殿下又何故问我意见。” 闻濯走到他身侧,如沈宓往日神情一般望着窗外:“你真是半分都不讨喜,”还没等沈宓伸出话脚回怼一句,却又听他说:“可却又是这天地间足够令人生喜的人了。” 沈宓冷哼一声:“外人都传我疯了,可我瞧着你们一个个,倒是比我更像疯的。” 沈宓当然会这般说,因为他没教人胡乱算过卦,也没有教人平白无故安上过什么“苦深室、悲离亡(wu)”的帽子,更没有清寒古庙近十载无人问津,仿佛天地之间都不需要他这个人了一般,在菩萨堂里装聋作哑。 “是吧,在深山里头关了快十载,怎么着也该疯了。”闻濯讥笑道。 沈宓闻言愣了愣,随后张了张嘴唇什么也没吐出来。 闻濯立在原地看着窗外漫天飞雪,勾起嘴角伸手出去接了一两点雪花,但那并不顽强的零星冰晶,很快便教他手里温热给融成一抹水迹,他一收手更是了无踪迹。 沈宓安静瞧着他张开手指朝他笑着说:“我如今再也不冷了。” 沈宓轻抿了抿唇。 他不用说的太深沉宓也大抵明白,他想说他是司空见惯,对这种人生来就有的感觉失了原本的畏惧。可他实则是冷的,他冷的心底寒凉寸草难生,冷的再也不能忠诚这天下任何一处地方、一个人。 但那又能怎么样呢? 倘若是多年前的沈宓瞧见,恐怕还会给他力所能及的鼎铛玉石接济,如今的沈宓连有翅膀的燕雀都不如,可怜自己都来不及,如何还能分给他一丝怜悯。 于是,他只能装作油盐不进的模样又端了端冷硬的语气撵人道:“殿下与我无异于对牛弹琴,不如早些回宫、温茶烧炭。” 闻濯大抵早料到他这般态度,只好挑了挑眉另起一事道:“前几日收到塞北回来的折子,似乎是贺云舟要回来了,你听说了么?” 沈宓皱眉,云舟是怀汀的名,他姓贺,字怀汀。 他提及贺云舟的意味不言而喻,可倘若连贺云舟跟他的关系他都能察知的一清二楚的话,那姚芳归恐怕早已成为了一颗众矢之的的棋子,又或者说,姚芳归他早知晓这么一回事了。 他们在密谋什么? 沈宓不得而知,他闭了闭眸,当真是觉着有些累了:“既然晚膳已经备好,殿下不如留下来细细同我道来。” 闻濯随即便得逞地笑了笑:“当然可以,荣幸之至。” —— 作者有话说: 云舟:指装饰华丽的船。 怀汀放到下次一起解释。 第12章 红梅酒 长靖康荣盛世之时,是由长靖朝廷清肃刚正,百官之中并无中饱私囊、尸位素餐之势,上层权威由吏部一司独大,姚氏宰相与之相互制衡。 不过权因吏部所领机构包揽重要司职事务,长靖帝又偏爱那时的吏部尚书贺襄,由此那几年贺氏的地位在朝中举足轻重,也致使百官殷勤。 是年,长靖帝又与贺氏喜结姻亲,立贺氏之女贺沉璧为北辰之后,贺氏风头一时无两,甚至举国的名声,都盖过了监守百官的姚氏丞相姚清渠。 无怪乎街角市井爱凑热闹,也常摸去茶楼听那出“威震八方贺功梁,保驾勤王享风光”,民间便有道是“君臣无间看朝纲,任他蛇鼠何处藏……” 时至长靖十四年,北辰上下受民生熏养换了一番风气、朝廷内外亟待肃整之时,却忽然传来贺襄薨于府中的消息。 长靖帝痛失良臣臂膀悲慨不已,服病半月卧床不起,宫中侍从亦轻易不得言语,偏怕勾起历年峥嵘往事惹他痛心。 后又拟旨下令厚葬贺襄,令宫人百官服丧三日以告其在天之灵。 台面上做的挑不出什么毛病,任是谁闻见都难得不夸他二人一句情比金坚,但没过多久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股歪风邪气,翻出来一段秘讳,传的是说此事另有隐情—— 实际那贺襄根本不是暴毙身亡,而是这么多年替长靖鞍前马后,干了太多教人不能知的腌臜,无上殊荣填不了他的野心,便教长靖狠心封口暗杀。 但又介于此事见不得人,传出来也有损天子颜面,所以上头那位只好找了个由头将他之死潦草了事,再把面子上做的风风光光,好教他二人都落得个“霁月清风”的名声。 一时之间众说纷纭,原本叹其二人君臣山海的纷纷倒了戈,满城风雨闹的长靖帝是焦头烂额,直到皇后贺氏身披麻衣现身朝上,愿以死明志证明尊堂清白,这才平息流言风波。 市井之难好不容易有个交代,哪知退朝第二日,宫里就传来了贺皇后自绝的消息,一夜之间所有人都认为贺氏是怕毁谤之事野草又生,护极了自个儿亲爹的好名声才会想不开。 一连身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