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但我就考六十的’劲儿。哪怕知道他算不上尸位素餐,但就是看着让人火蹭蹭冒。 毕竟刘仁轨是从贞观年间走来的,在他看来房相杜相那般呕心沥血烧灯续昼,才是宰相模板。 以他的高标准来看,后来的英国公为宰相时,都有点失于过分谨慎少谏,且武胜于文;而姜相又有些太年轻,兼是从太史局出身,不是真正的地方官员走出来的,且喜欢剑走偏锋去弄城建署、火药、银矿等事。 不过,哪怕以刘仁轨的傲气和眼光,也承认这两人好歹有房相杜相遗风。 但王神玉是怎么回事! 他如今竟然做了宰相第一人了? 尤其是在三省六部大议事的当日,早早就到了的刘仁轨,看到王神玉卡着最后的时间点,风风雅雅慢慢悠悠走进来的时候—— 他心里只有一句感想: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3]! 第211章 五年计划 尚书省都堂。 一片寂静,恍若无人。 说来,朝堂的官位,向来是呈金字塔形,越往上走,每一层官员的数量都骤减。 故而五品以上朝臣,还是放眼望去一大片。 但四品以上的官员就不太多了。 譬如狄仁杰所在的大理寺,就只有他这个正卿和两位少卿(还是从四品)能位列此次大议事。 但……早在王中书令进门前,狄仁杰看着气压越来越低的刘相,就腹内叹口气,去看手里的卷宗:今日未必能议出什么正事啊。 边这样想着,狄仁杰边继续拿笔记录卷宗之上的编号与疑点,很快写了满满一张纸。 旁边的周少卿看着就眼晕绝望起来——完了,又要加班断案了。 说来,狄仁杰也是个标准卷王:大理寺的职守就是‘明慎断疑狱,哀矜雪冤狱’,这都挂在大理寺外的柱子上。 然以周少卿看,他这位顶头上司,简直是把这句话刻在了心里啊。自狄正卿到了大理寺,一年内就处置了涉及上万人的积压滞狱与疑狱。 而且大概是天赋吧,他看卷宗画出来的点,就总是关键点。 看狄仁杰越记越多,周少卿时不时抬头看正门,希望王中书令赶紧来。 不过,他们各署衙也已经习惯了王中书令的卡点做派——若不如此,狄仁杰也不至于大议事还带了一沓子卷宗,就是为了等开会的时间,也不能浪费掉。 然,刘仁轨还不习惯。 * “他们俩的性情只怕不能共事。” 时间依旧要回到数天前,姜沃离京前与媚娘的谈话。 那一日的谈话,绝不只是告别,甚至可以说,是定下了天后摄政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 而在这个五年计划里,用人便是最要紧的事项之一。 姜沃明白媚娘的意思,是有些担忧这两位性情截然相反的宰相,产生一加一小于二的作用,尤其是今岁备灾赈灾事。 若是两位宰辅意见相左起来,下面的朝臣就会群龙无首,甚至会分出派系互相推诿公务,为怕上峰诘问而不敢拿主意做事。 哪怕两人都是为国的好心,但既然行事作风大相径庭,彼此还看不惯,就总得有一个主事的。 当日媚娘选中王神玉,是放眼望去,宰辅里真没人能选了。但此时刘仁轨归朝,庶务经验上自远超王神玉。 这两人谁主事,媚娘手里持一枚棋子,在往棋眼上落之前,略有犹豫。 “你对这两人更了解。”媚娘抬眼:“到现在,你的选择还是王神玉?” 姜沃点头:“是。” 她在吏部许多年,朝中重臣的履历都能记得八九不离十,何况刘仁轨这种即将回京为宰辅之人,他的历年考功表姜沃都倒背如流了。 就背给媚娘听:“百济之战后,刘相为熊津都督。彼时辽东多年战乱,大唐拿下的百济国,英国公用了四个字来形容——” “合境凋残。” 刘仁轨不只是能打仗,把辽东一片打的服服帖帖的。 他最‘硬核狠人’的一点是,不但能打,还能战后重建。 “刘相在百济,用了五年,修户籍、正道路、置官衙、劝农桑、修陂塘,安老孤无所养者……” “刘相那些年,可谓是夜以继日焚膏继晷。用他自己奏疏上的话道便是:进思尽忠,有死无二,公家之利,知无不为。”[1] 至今,百济境内虽不甚繁华,但已经能达到大唐‘中州’的各安其业标准。 当年若是把王神玉放过去当熊津都督,这些事他确实干不了。甚至以他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可能在当时的百济都活不下来…… 媚娘看着姜沃:她说了刘仁轨这些文武兼备之功,接下来,该是但是了。 果然,姜沃道:“但是,这些都是刘相自己亲力亲为主事的。”当然,也是当年百济无甚人才可用(起码没有合刘仁轨标准的人才),他就都自己上了。 刘仁轨就像那种各科都能考九十分以上的均衡勤奋型学霸。 媚娘听到这儿,就不用姜沃再细讲王神玉了。 她已有定夺,落子于棋眼。 在姜沃心里,若还是以成绩来打比方,王神玉全力而为,到底能考多少分她也不确定,反正这些年,他一直在六七十分徘徊,唯有一项是满分,那就是选人给他干活! 需求才是最大的生产力。 王神玉的性格,决定了他必须会挑人用——他并不是闭着眼一味懒散。要知道他哪怕不干活,却也是要负责任的。但他这么多年,哪怕没有功劳,职责之内的事儿也从来没有犯过错! 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姜沃还实景模拟了一下共事场景。 她对媚娘笑道:“若是这两人议事,大概会是这样吧——” “刘相问起对一事的处置,王相就会答道,别问我,去问某某。” ** 裴行俭若是知道这一场对话,必然要道:姜侯神算! 话说王神玉终于到场后,裴行俭轻轻咳嗽了一声,然后以目光示意刘仁轨,求你,别急。 主要是也没啥理由可急,随着王神玉进门,这都堂中的刻漏刚刚响起,说明王中书令到的很准时,并没迟到。 刘仁轨勉强压住的火,在讨论第一件事的时候就再次熊熊复燃起来。 第一件事正是刘仁轨根据过去治理百济的经验提出来的:“每逢天灾,必有黑心商户要囤货居奇,欲发国难之财。若不杀住此风,朝廷哪怕有常平仓放米,也是杯水车薪,终不能抑米价。” 他说到‘杀’住此风的时候,杀这个字,可不是形容词。 在场众人都感到了杀气腾腾,想来是毫不夸张的动词。 裴行俭刚要开口,就见刘仁轨根本不看他,直接盯着王神玉问道:“王中书既然是总任官,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