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博凡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 分卷阅读58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586(1 / 1)

人揣测。 尤其是近来恒山王过世一事,更令人心思变——让太多人想起了,原本已经成为过去,很多年没有人提起的先帝晚年的储位之争。 而如今,皇帝跟太子一起病着,实在令朝臣们抓瞎:这将来如何是好? 甚至已经有不少朝臣的目光,开始转移到还未入朝的殷王李旦身上:毕竟比起不爱读书好斗鸡,常被皇帝斥责‘玩物丧志’的周王来说,殷王则四平八稳,功课也不错。 所以……今日的殷王,多像当年的皇帝啊,都是不显山不漏水的嫡出幼子,说不定储位就是他的呢! 人心浮动如水,从未停过。 * 而这日,不只姜沃跟师父在谈起朝局。 皇帝亦然。 崔朝奉诏到紫宸宫时,就见皇帝在案前看一张图,走进才发现,是乾陵之图。 帝王的陵墓,都是从登基时就开始修的,乾陵早已修缮完备多年。 听见他进门,皇帝抬起头,还带了一丝笑意:“子梧,你过来看一看。将来陪葬乾陵之坟茔,朕为你选一处离朕近一些的。” “陛下。” 皇帝抬了抬手打断:“总要先预备起来了。” “兄长是午后小憩而去,朕或许也是如此。”但逝者可以这样安然而去,眼睛一闭万事不知。 然如没有安排好一切,生者就要承担更多的压力。 “如今这般朝局……”风吹过,窗下占风铎再次叮咚作响,皇帝听了片刻:“就像这风,从来不停。” “朕已经写好了一份遗诏。”以备事发突然。 “此外,朕还有一个打算。” ** 上元三年的十一月,陈州刺史上奏疏,道‘凤凰见于宛丘’。 太史局亦上奏,此乃吉兆——《尚书》与《史记》中皆曾记,舜帝大德,方有:“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更有“百兽率舞,百官信谐。”* 且时有星象,正应‘女贵也,可益稷’。 帝闻之欣然,下诏大赦天下,改上元三年为仪凤元年。 再诏:加封安定公主,为镇国安定公主。! 第269章 皇帝的双重保障 上元三年,同时也是仪凤元年的十一月。 皇帝突如其来的‘欣然改元’,平等地创到了每一个署衙的朝臣。 其实,按照皇帝多年来的习惯,在陈州出现‘凤凰见于宛丘’吉兆的时候,不少熟知皇帝性情的重臣已经想到了陛下估计要改元—— 毕竟这个吉兆,来的恰到好处:如今朝上储位之势不明,凤凰现的吉兆却寓意着:有凤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 皇帝必要借这个吉兆,敲打一下朝堂。 王神玉都好心提醒下面两个侍郎:别提早写明年的公文了啊,不然只怕要白写。 然而,谁也没想到,皇帝直接把今年就改成了仪凤元年! 要知道,这已经十一月十五大朝会了,距离腊月也就十来天了。 各署衙基本已经进入到‘收拾公文好过年’的年终收尾阶段了。然后,皇帝改元了。 且,改立行! 姜沃听裴行俭说起,第一次看到卷中卷如裴炎,露出了不想干的神情——因裴炎已经将吏部所有例行公文,写到腊月二十九日了,一听此信,差点没有当场哭出来。 倒是礼部尚书许圉师,大约是自己这一两年过的太惨了,此时见同僚们皆是如此挎着一张脸,居然还有一种隐秘的安慰感:来,一起倒霉吧。 直到皇帝再下一诏,要加封安定公主为镇国公主,且令礼部预备典仪,于年后正月里行公主加封册礼。 许尚书的隐秘快乐才戛然而止,晴天一个霹雳再次劈到了他脑门上。 自来从无公主行两次册封礼的啊! 安定公主已经行过一次册封礼了呀—— 毕竟从先帝起,对嫡出公主都宠渥有加,并不按例等到公主出降前才册封,皆是幼年即封公主给食邑。(相当于若是正常流程,是公主成年册封领俸禄,但先帝皇帝对嫡女都是破格从小就开始享受待遇),及笄时就行正式册封礼开府。 安定公主数年前就册封过了呀。 这加封号的礼制典仪怎么安排? 许圉师战战兢兢去向皇帝请圣意,得了皇帝蹙眉反问:“你是礼部尚书,倒来问朕?那朕去礼部为你分忧好不好?” 许尚书噎个半死,灰头土脸告退。 若说之前,许圉师还敢想想致仕跑路,可他现在完全不敢想。因自恒山王过世后,陛下接连病倒两回,整个人都处于一种惹不得的状态。 要是这时候露出撂摊子之意,别说许尚书一直想冲击一下的‘门下省空缺宰相位’肯定无了,只怕还能反向冲到一个‘效力边境,描边大唐’的成就。 这回才真是,哪怕心力交瘁磕药也得好好把这件事办完。 于是许圉师私下去请教宰相中,他认为跟他关系最好的姜相——毕竟姜相之前还看过他家的几个孙女,还将其中一个年长的推荐到了安定公主府做女官。 陛下忽然为公主加封号,这是何意?这典仪应该往隆重了办,还是往保守里办? 面对许圉师的疑问,姜沃想起了皇帝将五位宰相一并诏入紫宸宫,亦当着天后的面,说起的那道‘遗诏’。 * 其实皇帝原本没准备把这道遗诏跟宰相们讨论。 只是兄长的过世刺激到了他,皇帝怕自己也忽然驾崩,留下一片无头乱象,故而根据如今的朝局,写成一封遗诏,以防万一。 皇帝将崔朝叫来,也只是与他提起有这么一道遗诏。一旦他有什么意外,让崔朝告知宰相们取出宣读。 还是崔朝劝道:“陛下,臣非宰辅之臣,向不担朝政要事。然而臣亦能觉察到,朝上人心不安。” “陛下若有打算,何不与肱骨之臣们相商。” “宰相为百官之本,朝堂枢机。若明陛下之心,自会为陛下稳定朝纲,正百僚之法。” 皇帝沉吟不语。 大约是他登基的前几年,都在应对一位权倾朝野的宰相舅舅的缘故,因此在这点上,他与父皇并不如何像,在大事决断上,不是很愿意听朝堂重臣们的建言。 皇帝沉吟片刻后道:“若朕之遗诏,宰相们反对,更甚者,他们知朕心意后,私下另有打算……” 比如当年舅舅带着褚遂良去打击刘洎,都是有自己揽权盘算在里面的。 崔朝面对皇帝,一如既往的平和坦然:“陛下,虽说宰相之中有臣的家人。但臣依旧要举贤不避亲地说一句:如今当朝几位宰相,皆是忠正体国之人。他们多年行止,陛下俱是亲眼所见。” 哪怕其中还有两位世家出身的宰相,但这些年,从吏部的资考授官,到各道的检田括户,也都证明了这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