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164(1 / 1)

验?” 胤祉点了点头,步山便笑道:“可,如果你忙活得过来,这番薯也交由你来试验。” 李英贵心满意足地回去了,没多久,就有人来请他搬去晨曦书局。 ‘迟老’不但给他安排了住所,还赏了他银钱冬衣等物,更让书局的书生李元耀教他认字。 李英贵不敢辜负‘迟老’的信任和嘱托,认认真真地学了起来。 …… 胤祉回到宫里,翻着番薯的账册,发现虽然南方各地因为水土关系,产量有不少差别,但按照之前的肥田和耕种之法,产量最少的也有两千斤,多的则超过了三千斤,多达三千三百斤。 美滋滋。 等汗阿玛从五台山回来,五百两的赏赐都会觉得太吝啬吧 ? 乐过之后,他便着写起了以李英贵为主角的种水稻连环画故事梗慨。 这本连环画的本意当然是引导农人科学种植,却需要把故事主线写得跌宕起伏,所谓寓教于乐嘛。 因为李英贵的经历本身就很有趣,也很接地气,胤祉的创作有了素材,更是写得飞快。 写好了种水稻的故事梗慨,又构思起了关于种番薯救饥荒的故事…… 等到十月中旬,康熙和太皇太后从五台山回来,胤祉两个故事都以话本的形式给写好了。 康熙回宫当日,他一放学就迫不及待带着话本来求见了。 康熙多日未见胤祉,听到他脆生生喊自己‘汗阿玛’,心里别提多熨帖了。 谁知,胤祉只‘例行’关心了他几句,就问起番薯收成之事。 康熙回到宫里的时候,种在皇庄上的番薯也收成了,亩产竟也达到了一千八百斤之多,比之江南几处地区也不遑多让了。 试吃了烤番薯之后,因为不同的水土,味道也有差别,北方种的番薯甚至比之南方的更为软糯香甜。 可惜,这东西在北方一年只能种一次,南方倒是一年四季都能种。 康熙命人取来王鸿绪呈上的番薯产量账册,正要与胤祉一同查看。 不料胤祉拿出来一张纸,纸上用纵横交错的直线,将西洋数字都隔开了来,看得他不明所以。 胤祉说:“这是……表格、之法。” 胤祉用他还有些磕巴的声音,给汗阿玛详细地解释表格的用法和妙处。 康熙按他解释地看去,果然简单明了,汇总更为简易,不由点着他的脑袋说:“你这小脑瓜子就是好用,若天下账册都能用此法,岂不是省了许多查账的麻烦,就是……” 康熙点着那些阿拉伯数字,“西洋数字太容易造假,可若用汉文记录,这表格又不好换成大小一致的……” 关于这点,胤祉早就想过了,他的法子就是:“汗阿玛,聪慧,定是,有法子、哒!” 然后满脸崇拜地看着康熙,一脸‘我汗阿玛一定有办法!.jpg’的表情。 康熙被他看得信心暴涨,本来想要否决这个法子的想法,当即就按了下去。 开口就成了:“自然,你等汗阿玛再想想。”想不出也可与朝臣商议,总之,不能负了胤祉的崇敬之情。 说完了表格之事,又转回番薯产量的正事儿。 “汗阿玛试了红薯,果然味道极好,也极有果腹之效,朕想着,是否给它‘镀镀金’它成为‘御薯’?” 镀金这词儿,此前还是胤祉用给他听的,说是带台吉们回京伴读,就叫‘镀金’。 不料胤祉摇头,“不成。” “为何?”康熙问。 胤祉捂嘴偷笑,“吃多,放屁。” 康熙怔住,顿时好气又好笑,“说什么呢?” 如此不雅之词,怎能从皇子嘴里说出来。 只是……他一个时辰前吃了两根番薯,确实此时的五脏庙,已经有咕噜噜响动之势了。 胤祉一本正经,写:‘穷苦百姓愿意吃,某些自视清高的人必然不愿多吃,还会刻意去贬低它,这也没办法的事情。汗阿玛不想被那些酸腐文人取笑,说大清皇帝喜欢吃这种容易放屁的东西吧?’ 康熙哭笑不得,同时也很无奈,如此高产的食物,竟然因为这个好笑的原因,不能‘镀金’? 胤祉又写:‘且营养不均衡,不能完全作为主食,但若有饥荒,则是好物。’ 康熙叹气,“如此,便让各州府推广种植,连同耕种与肥田之法,也一同教予百姓。也无需多种,每年各地百亩之数,至少种上五亩便是。” 反 正产量高,每亩地种它百分之五,也算是很不错的储备粮了。 虽然不能给它镀金,但康熙还是给‘番薯’改了名,成了‘红薯’,因为有些人确实是很抗拒番外来的东西,不然番薯也不能传入国内百年,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了。 这一点是胤祉不知道的,他不知道还有因为名字的原因,而影响好东西推广的。 康熙笑道:“当然,朕派人去寻此物种子时,得来了两个小故事,你要不要听?” 胤祉连连点头:“要要要!” 他也写了关于番薯故事的话本,但是没有素材,是自己编的荒年故事,他更想听真实故事。 康熙看他求知欲强烈,便饶有兴趣地给他讲了起来。 其实番薯从西洋而来,早就在前朝传入了东亚。 东亚人如获至宝,但却严禁此物传入前朝领地。 胤祉听到这里忍不住打断:“为何?” 康熙:“如今想来,应当是怕中原人吃得太饱。” 胤祉更为迷惑:“???” 康熙:“中原本就富庶强大,若不是常有天灾,百姓时常吃不饱,早就南下把那些小国打下来了。” 看胤祉听懂了,康熙继续讲,“百年之前,广东东莞有名叫陈益的商人到了安南做生意,吃了红薯后觉得不错,听说了产量更为动心,想带回来,却听说当地朝廷严令禁止,只好再想办法……” 那商人过了两年,才用了很多钱买通当地农人,帮他将红薯藏在铜鼓里带回东莞。 他在家乡族地大力推广红薯种植,产量也极高。 可惜,当地其他主食作物因为水土好,也长得很好,无需红薯代替作为主粮。是以没能引起官员重视,官方不愿推广,所以只在他本族种植,未能广为种植。 十几年后,又一福建商人陈振龙,在东亚地区吕宋做生意时发现此物,想带回来,也同样被当地严令禁止。他‘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绳子涂泥掩护,这才把红薯带回来。 他同样面临没有推广渠道的难题,几年后福建大旱,种什么都很难有好收成,他让儿子献策给福建巡抚,好在巡抚愿意一试。 最后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红薯在干旱时产量虽然不如平时,但也解了燃眉之急,让福建免于饥荒。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