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nr1" style="font-size:18px">
孟琅的工作就是替岳丞相阅读这些机密的奏折,将它们分成几类。这些奏折跟他之前处理的孟诚的奏折截然不同,毕竟各国使臣的往来文书总要顾及国家的颜面,而这些奏折却不需要那样文质彬彬。
孟琅在这些奏折中看尽了人世百态,他这才发现绝大多数官员都渴盼议和。岳丞相的陟罚臧否,在他们看来不仅是培植党羽,讨伐异己的举措,更是阻挠议和阻挠国家安宁的大逆不道之举。
有一位大臣是这样写的:
“夫议和之际,竟调兵遣将,移户实边,此无异于宣战矣。如此,敌安敢和?敌不和,军队虚耗无日,百姓怨声载道,国家不堪忍受矣。且陟罚屡动,百官不安,恐不利于朝廷根本。夫以丞相之高德,必不忍劳民伤财,再添战乱,愿丞相亲贤远佞,惦念生民,体恤百僚......”
这本含沙射影的奏折牵扯到了另一个问题,即孟家和岳家的婚事。
这门婚事原本无可指摘。孟三公子与岳小姐年龄相仿,门当户对,当为美谈。然而,在这场战争中,这两家的权势膨胀得太大了。战争刚开始时,许多人觉得长明不可战胜,没一个人敢出去领兵,但战争一平息,他们却立刻忘记了早先的恐惧,开始埋怨自己没有把握住这次机会。
他们感到孟家和岳家一定是合计好了,孟璋肯定给岳家递了秘密情报,使得岳家和孟家都全力支持战争,还把自己的儿子都派了出去。他们开始考究这两家的种种不当,比如孟诚未禀告大王就让孟琅顶替自己的位置啦,比如岳安国私自驻扎江县啦,比如孟璋偷了信关所有的箭啦......
他们夸大其词地说:虽然那场奇袭是取得了胜利,可要是所有仗都这么打,不就完蛋了吗?
两家之中,却是岳度时最受挞伐。岳家长期霸占相位,早让许多人看不惯了。首先,实边无疑是劳民伤财的事。第二,对封地征税坏了祖宗之制,寒了宗室之心。最后也是最为人口诛笔伐的是,岳丞相在提拔贬黜官员时怀了私心。他提拔上来的都是他儿子的手下,他贬斥下去的都是和岳孟二家毫无关系的人。
孟琅看到这些奏折,既震惊,又恐惧。要是大王看到这些折子,后果定不堪设想!幸好大王大约从三五年前起便不再上朝,只让三公九卿在固定的时间去他的宫殿汇报政务。而这些人中,没人被岳丞相贬黜。除此之外,徐风王也十分信任岳相,这位老臣从他还是太子时就一直辅佐他,是当之无愧的帝师。
然而,倘若有人闯入宫中,恐怕大王还是会知道这些事的。孟琅向岳丞相表露了担忧,但这位老人头也没从公案上抬一下。
“不必管它们。”岳丞相淡淡地说,“以前反对我的人比这可多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