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nr1" style="font-size:18px">
既然查不出流言的源头,岳丞相就只能堵住众人的嘴——这是最糟糕的办法,因为这无异承认了谣言。然而无论如何他也不能让这些流言扩散出去。他清楚他有多少敌人,要是让他们借着这流言把自己拉下台,丞相之位就会落到一个无能之辈手中。
岳丞相认为这些流言八成是他的政敌弄出来的。他相信这应该不是余太尉的意思,因为那个老头虽然顽固,但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含糊。如今正是徐风上下理应团结一心抗击长明之时,那老头不会不识相地给他下绊子。不过,他也相信那些支持余太尉的人完全没有太尉本人的头脑,那些蠢货是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干出这种蠢事的。
正好,他对朝廷中几个尸位素餐的大官不满已久。既然他们这样不识大体,岳丞相也不再手软。他在短短一个月内以精妙的手段让徐风王接连免去三个余派的官员,并让支持他的人接替了他们的位置。其中就有孟琅。御史大夫在抗奏无效后,愤而归家,自此,朝廷成了岳度时的一言堂。
孟琅对这超拔的升迁并不感到喜悦。他如今已是九卿之一,徐风史上少有如此年轻的九卿。站在这位子上他觉得太高,太险,要是往常,他绝不会接受这引人非议的任命,但如今他知道自己必须站上去,竭尽全力去辅佐岳度时。
在表面的一团和气之下,孟琅也能感觉到别人对他的不满,以及对岳相的不满。这种不满虽然被岳度时一时压了下去,却像水面下的暗流暗暗积聚着,说不清什么时候就会掀翻岳度时这艘大船。孟琅感到害怕,他无比希望战争能快些结束,可仗一天天地打下去,好像永远也不会结束。
这时,朝廷收到了余太尉的急信。
第139章三王(二)
余太尉虽然只有九万兵,却宣扬廣野派出了三十万大军,他手中的军队铺成了三路,令儿子和孟琼竭力进攻。几次交战后,余太尉成功地吓住了三王,但这只是缓兵之计,倘若朝廷不及时增派援军,三王迟早会看破他是在虚张声势。
于是,余太尉向朝廷要求援军。
这个合情合理的要求让岳度时万分为难。他问孟琅:“我们现在还能调多少兵?”
“除去留守廣野和地方的军队,还能调一万人。”
“没有更多了吗?”
孟琅在心中默算了一下各地的户口,说:“三天后,丰州征的两千人将抵达廣野,半月后还有南边四城的一万一千人。再之后,就是乌池、宁城、牧同等东三城的人......”
“这一万多人最快什么时候能到?”
孟琅斟酌了一下,说:“十天。”
“把禁军......调两千人。”岳度时说,“先把这一万四千人给余太尉,剩下那一万一千人让他们直接去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