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nr1" style="font-size:18px">
这种变化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在城中风向急剧变化的时刻,孟琅还固执地守着城。有些人被他打动,跟随他,但更多的人却心怀怨恨,暗暗反对他。如果不是八王子拒绝议和,恐怕——
不,正是因为八王子拒绝议和,才会有后来那场闹剧发生。
岩太傅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因为从头至尾他都在场。他亲眼目睹米迟谋是如何率着乌泱泱一帮大臣闯入大王的书斋,劝告或者说逼迫大王议和。他亲眼看见围在书斋外那些明晃晃的白刃和陌生的面孔。他亲耳听到米迟谋叫人去“请”孟琅——既然只有他能够说服大王改变主意。
当时的事态是如此紧急,以至于岩太傅许久都没反应过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当孟琅赶过来,丢盔弃甲解剑,手无寸铁地进到书斋时,他才顿感齿寒,恐惧地意识到了这卑劣狠毒的阴谋。
没有任何人能够让孟琅屈服,除非那个人是徐风的君王。
岩太傅永远记得孟琅当时的表情,好像整个人被击垮了。他的脸痛苦地抽搐着,既绝望又震惊,既愤恨又无力。他把屋子里所有人扫了一圈,不断地问:“为什么?为什么?”当他的目光扫到岩太傅时,他可耻地低下了头。因为他知道,自己稍一不慎,就可能被米丞相杀死。
整个事件中最令岩太傅感到羞耻的是,没有一人承认这是威胁,是逼迫。所有大臣,轮番上阵,口口声声,皆为大义。他们为了全城百姓,为了还都廣野,为了这为了那。也没有一个人承认这是献降,这是“议和”,是“明智的选择”。
他们就这样用这些漂亮话把整件事情粉饰起来,喋喋不休,喋喋不休,盖过了八王子的骂声。后来,他们让人捂住八王子的嘴——让他捂住了大王的嘴啊!他那时根本没有反抗的单子,而原先乱蹬乱踢大吼大叫的大王,在被他捂住嘴的一瞬间却失魂落魄,完全放弃了抵抗。这孩子只是哭,默默地流泪。
岩太傅也在流泪。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又似乎在意料之中朝无可挽回的方向滑去。
他们出宫了。孟琅走在最前面,就好像是他带领着他们似的。大臣们都很庄重,他们已经事先穿好了潮服,只有孟琅穿着染血的青衣。他身上一块绿一块红的,那么可笑。他手里拿着一柄雪白的长剑,因为他身边都是武装森严虎视眈眈的卫兵,假如一把剑都不拿,这情景就多少有点太昭然若揭了。
丰州城里本来已经不剩下多少人,可当他们向城墙进发时,那些躲在家里的老老少少忽然都出来了。
他们呆若木鸡。议和,或者说献降,本来是他们早就听闻的事情。他们中的许多人私底下也希望这仗早日结束。可是,当战争真要结束时,他们却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他们中的好多人吓得痛哭流涕,惊慌失措地跑来跑去,还有人大声咒骂孟琅,哀求他不要放弃。人是多么奇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