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能追究全部的封王,否则他们会联合起来一起造反的。孟诚想从那个领地最小辈分又最低的封王入手,将他削为侯爵。之后,再找由头削掉另两个封王的帽子,一旦没了王号,他们和其他贵族的差异就没那么大了。
办成这件事的前提是不再打仗,否则朝廷绝不敢和封王撕破脸。但在议和的过程中,孟诚感到了一种不祥的征兆。渐渐地,他对议和有些不抱希望了,虽然他还在努力。
孟琅发火时,孟诚心中十分痛苦,因为二儿子说的一切都很正确:集结军队,填充边关,乘胜追击,杀了长明太子——如果国库不是如此空虚,如果朝廷西面和北面没有压着三个封王,兴许他们就能那样做。可事实是现在的徐风就像一个座快要倒塌的高楼,修修补补尚来不及,哪里还有余力去盖新屋呢。
所以,他让孟琅去帮岳丞相。他们心照不宣地选择了两条路,他选择讲和,岳相选择备战。既然孟琅不愿意帮他,那么就让他去帮岳丞相吧。
丞相府依旧公务繁忙。目下,岳丞相正忙着将五关附近县城的百姓迁过去,这是补充兵源的最好方法。
徐风的军队来自军户,与普通百姓不同,这些人家世代为兵,妻子由官府配给,生活费用亦由官府发放。由于军饷不足,许多军户无以为生,想方设法地逃离原籍。空出来的军户没有补上,将军们为了多领些钱,也不上报。于是,边防的空缺越来越大。
如果将附近百姓迁过去,这些军户自然就补上了。岳丞相想的不错,可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他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首先是他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军户空缺,五关的将领起初都瞒着不报,这次战争过后却争先恐后地往上报往多里报,这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其次,他也弄不清周边县城究竟有多少人。按规定,记载人口的黄册每年都要更新,可有的地方的黄册已经二十年没变过了。这二十年间,生老病死走迁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但黄册上还是那个老数字。
最后,那些小县城的长官纷纷上书诉苦,说要是把这么多人迁走,他们手下根本就没多少人了。要是这样,还设置县城干嘛呢?其实他们是害怕人少了能收的税就少了,所以想方设法要把实边的事推到别处身上。种种原因加起来,使得实边的工作分外艰难。
实边虽然进展缓慢,岳丞相却毫不气馁。他抓紧干了另几件大事。
他一是说服了徐风王对封地征边防税,这种税实际上是把战争的费用分摊到了王侯头上,而且将成为固定税务。他二是让岳安国上报了一批有功的将士提拔,同时又罢免了许多无用的官吏。这在朝廷中引发了轩然大波,弹劾他的奏折顿时雪片飞来,不过,它们全得通过丞相府传给徐风王,所以岳丞相把它们都压了下来。